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及翻譯 鑒賞閱讀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

吾狂釁 覆滅,豈復(fù)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然平生行已在懷,猶應(yīng)可尋,至於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懶學問,晚成人,年三十許政始有向耳。自爾以來,轉(zhuǎn)為心化,推老將至者,亦當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盡。為性不尋注書,心氣惡,小苦思便憒悶,口機又不調(diào)利,以此無談功。至於所通解處,皆自得之於胸懷耳。文章轉(zhuǎn)進,但才少思難,所以每於操筆,其所成篇,殆無全稱者。

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于形,情急于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雖時有能者,大較多不免此累,政可類工巧圖繢,竟無得也。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shù),嘗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

性別宮商,識清濁,斯自然也。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縱有會此者,不必從根本中來。言之皆有實證,非為空談。年少中謝莊最有其分,手筆差易,文不拘韻故也。吾思乃無定方,特能濟難適輕重,所稟之分,猶當未盡,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遠致,以此為恨,亦由無意于文名故也。

本未關(guān)史書,政恒覺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漢》,轉(zhuǎn)得統(tǒng)緒。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后贊于理近無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諸志,《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nèi)發(fā)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fù)未果。贊自是吾文之杰思,殆無一字空設(shè),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yīng)有賞音者!o傳例’為舉其大略耳,諸細意甚多。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质廊瞬荒鼙M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 

吾於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于一絕處,亦復(fù)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tài)無極。亦嘗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傳矣!

吾書雖小小有意,筆勢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獄中與諸甥侄書注釋

、狂?(xìn):疏狂放浪,不拘小節(jié)。?,通“興”偏激,沖動!蹲髠?襄公二十六年》:“?于勇。”杜預(yù)注:“?,動也!备矞纾褐敢騾⑴c謀立彭城王義康事泄而遭致殺身之禍。

2、棄:謂遺棄、嫌棄。這里說范曄自認為疏狂放肆;得罪許多人,現(xiàn)在自己成為罪人,應(yīng)受遺棄。

3、不(fǒu):同“否”。

4、政:通“正”。向,《南史?范曄傳》作“尚”。

5、心化:謂行道感人。

6、微解:精微深刻的見解。

7、尋:探求。注:專注。尋注書,謂行舟書海之意。

8、心氣惡:意謂腦子不靈。按,古人每每將人腦的思維活動視為心的生理功能。如云:“心之官則思。”

9、憒悶:指頭昏腦脹。憒,昏亂、糊涂。

0、口機:口才。調(diào)利:暢達鋒利。

、談功:指憑借口舌言語獲取功名利祿。

2、得之於胸懷:意謂通過主客觀的交互作用產(chǎn)生對事物的領(lǐng)悟。

3、全稱:完全滿意。稱,稱道、肯定。

4、事盡于形:謂作文記事顯豁,只求外形,缺少內(nèi)涵。

5、情急于藻:謂只顧及情感的表達而忽略了文彩藻飾。

6、義牽其旨:謂以辭害意。義,文意。旨,主旨,猶今之主題。

7、韻移其意:謂作文因考慮音律情韻而妨礙了文意的準確表達。

8、大較:大略,大體上。

9、政:通“正”。工巧:技巧藝精妙的工匠。圖繢(huì):繪制彩色花紋的圖像。圖,用作動詞。繢,同“繪”。

20、常,通“嘗”。曾經(jīng)。

2、見:同“現(xiàn)”。

22、不流:不散失。此謂不會出現(xiàn)文不達意,空泛虛浮的現(xiàn)象。

23、抽:引出。芬芳:此指完美的思想內(nèi)容。

24、金石:鐘磬一類樂器,其發(fā)聲清越優(yōu)美,后因喻辭韻美妙。《晉書?孫綽傳》:“嘗作《天臺山賦》,辭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25、千條百品:謂各種各樣,名目繁多。品,品目;名目。

26、屈曲:比喻參差不一。成理:規(guī)律法度。

27、數(shù):技術(shù),方法。

28、宮商:古代五音中的二音!吨芏Y?春官?大師》:“皆(通“諧”)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29、清濁:中古漢語的一對區(qū)別特征(也可謂漢語音韻學中的一對范疇),它體現(xiàn)了漢語語音的特點。發(fā)音時聲帶與發(fā)音體一起顫動的輔音叫濁輔音,反之則稱之清輔音。

30、謝莊:宋駢文家。據(jù)《宋書?謝莊傳》:“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仕至光祿大夫,卒年三十六!敝x莊亦能,所作格調(diào)清雅絕俗。最有其分:最有識別宮商、清濁的天分。請參閱鐘嶸《詩品?序》。

3、手筆:猶文章。自南北朝始有“文”、“筆”之分,即將文學范圍內(nèi)的作品分為有韻的“文”,與無韻的“筆”。這里“手筆”當指無韻的實用駢散文字。差易:差別。

32、文不拘韻:謂“手筆”之文不講究宮商、清濁之聲律。

33、特:但;只。濟難:有利于難以言傳之情事的表達。濟,有益;方便。輕重:指文字聲音上的頓挫抑揚,高低變化,即后來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中所謂“宮羽相變,低昂舛節(jié)。”

34、稟:領(lǐng)受:承受。此指具有。

35、公家之言:指所謂“不拘韻”的奏疏、書表、策論等一類駢散實用文字。

36、事外遠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純文學文字。致,意態(tài);情趣。

37、恨:遺憾。

38、恒:常常。

39、造:此指編纂。

40、轉(zhuǎn):這里有進一步的意思。統(tǒng)緒:猶端緒。統(tǒng),絲緒之總束。緒,絲頭。

4、可意:贊同;合意。

42、班氏:指班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有《漢書》、《兩都賦》等傳世。

43、既任情二句:這是范曄批評班固斷代為書,一改《史記》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變”,審辨、闡明各個歷史現(xiàn)象之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歸宿。

44、贊:文體之一,有雜贊、哀贊及史贊之分。

45、志:記事的書或文章,此指《漢書》中的《食貨志》、《地理志》、《五行志》、《天文志》等十志。推:推許;贊許。

46、博贍:猶宏富。贍,充裕。

47、整理:指編纂《后漢書》時對史料的處理,以及在編纂方法和體例上的創(chuàng)新。

48、傳論:即每篇人物傳紀后的評語、議論。

49、裁味:評判裁奪的意味。

50、“至于”三句:請參閱《后漢書》的《西羌傳論》、《南匈奴傳論》等篇。其中不乏針砭時事之論。則范曄之自負自夸亦并非無據(jù)。

5、中合:謂切中時弊。

52、《過秦》篇:即《過秦論》。西漢杰出的政論家、辭賦家賈誼的代表作之一。分上、中、下三篇。本編已選入其上篇。

53、“欲遍作”二句:據(jù)《宋書?范曄傳》:“(元嘉九年)左遷曄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贝藭r曄年方二十七歲,至被殺時,歷時二十一年,然僅撰成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漢書》所有之十志并未依其例而成。

54、杰思:杰出的思想和見解。按:《后漢書》既有論,又有贊,體例未免有重復(fù)之嫌。

55、同含異體:謂各篇贊論內(nèi)容不盡相同。

56、紀傳例:指序例。未見于今本《后漢書》。梁劉昭《后漢志序》云:“(范曄)序或未周,志遂全缺!抉R續(xù)書,總為八志,范曄序例,頗褒其美!

57、稱情:猶言放膽、無所顧忌。

58、聽功:指對音樂的鑒賞識別。自揮:指親手彈奏。晉嵇康《贈秀才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據(jù)《宋書?范曄傳》載:“曄長不滿七尺,肥黑,禿眉須。善彈琵琶,能為新聲,上欲聞之,屢諷以微旨,曄偽若不曉,終不肯為上彈。上嘗宴飲歡適,謂曄曰:‘我欲歌,卿可彈。’曄乃奉旨。上歌既畢,曄亦止弦!

59、雅聲:正聲。雅,合乎規(guī)范。

60、一絕處:指音樂(非雅聲之樂)的最高境界。

6、亦復(fù)何異:這里指“雅聲”與范曄自創(chuàng)的新聲實質(zhì)并無區(qū)別。

獄中與諸甥侄書翻譯

我因為疏狂放肆而終遭殺身之禍,這還有甚么可說的呢,你們都應(yīng)當把我當成罪人遺棄。但我一生的行狀自己心里清楚,還是可以追憶回顧的。至于能不能這樣,尤其是頭腦中所想到的,你們或許不一定全部知曉。

我小時候?qū)W習并不怎么勤奮,成熟得亦比較晚,一直到了三十歲左右才開始樹立志向。從那以后,轉(zhuǎn)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計就是到老,也不會停止這一行動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見解,難以用言語表達完整。我天性不喜歡鉆書本,腦子也不靈,稍微費些精力便頭昏腦脹,而又缺少能言善辯的口才,所以也難以因此取得功名。至于所獲得的一些見解,一般都出于內(nèi)心對事物的領(lǐng)悟。文章寫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氣,思維鈍澀,所以每每揮毫寫作,寫成的卻幾乎沒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滿意。

我常以作一個文士為恥。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內(nèi)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辭不達意而影響主題的表達,或過份注重音律而妨礙了文意。雖時有擅長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數(shù)都不免這些毛病,正好比技藝精妙的工匠在已有五彩花紋的圖像上再作畫,貌似好看,結(jié)果一無所得。我常以為,文章主要是用來表達情志的,因此應(yīng)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若以意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會顯現(xiàn)于讀者面前;做到了以文傳意,那么,就不會出現(xiàn)文不達意的現(xiàn)象。然后才能達到內(nèi)容完美,聲調(diào)鏗鏘。這當中各人的情性旨趣,雖然各種各樣,名目繁多,但在這不同中有著一定的規(guī)律法度。我自己認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奧妙,也曾經(jīng)跟人談起,但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理解賞識,我以為這或許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緣故罷。

我能夠識辨宮商五音,也能分得清清音濁音,這都是本已存在的語音現(xiàn)象?墒强磥碜怨胖两裨S多文人,卻往往不完全明白這一點;即使懂得一些,又未必從根本上理解。我說這些話都是有事實依據(jù)的,并非空談。比如年少一輩中的謝莊算是最能辨別區(qū)分宮商清濁的了,可是寫出來的文章卻并不如此,這是因為沒有注意,文不拘韻的緣故。而我的看法是拘韻與否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只要能夠表達出難以言傳的情事,符合語音的頓挫抑揚、高低變化就可以了。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卻仍未能完全達到這一點,因為我自己寫的卻又大多是用于公事的不拘韻的實用文,很少有超出這一范圍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為一大遺憾,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無意去追求文名。

本來我不曾涉獵史學,對于歷史政治問題常常覺得不能理解。我既完成了《后漢書》的編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緒。我仔細通觀古往今來的有關(guān)著作及其評論文字,幾乎很少有使人贊同的。班固最負盛名,但他按自己的想法著史,不能審辨、闡明各個歷史現(xiàn)象之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歸宿(不再遵守《史記》的先例而通古今之變)!稘h書》的贊文實際上一無足取,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贊揚。我所著的《后漢書》,內(nèi)容的廣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處理和編纂體例的創(chuàng)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種傳論,都含有精深的意蘊,因為帶有評判裁定的性質(zhì),所以就寫得簡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篇序論,更是筆勢縱橫自如,實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其中那些切中時弊的文字,往往不遜色于賈誼的《過秦論》。所以我曾經(jīng)將《后漢書》與《漢書》作過比較,結(jié)果不僅是不感到慚愧而已。我曾想把諸志全部作成,凡是《漢書》中有的都撰寫完備。雖然史實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詳盡的印象;又想就某些歷史事實發(fā)些議論,以匡正一代的得失,這一設(shè)想未能成為現(xiàn)實!逗鬂h書》里的贊文,應(yīng)當說特別體現(xiàn)了我的見解與思想,幾乎沒有一個字是多余的,文字變幻無窮,同是議論文字卻內(nèi)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樣來稱許它。這書刊行以后,一定會獲得知音贊賞的!逗鬂h書》的序例僅僅是舉其大概,還有一些細小具體的問題,實在太多了。自古以來,規(guī)模宏大,思慮精密,沒有哪一家能做到這樣的。因為怕世人貴古賤今,不一定能了解詳細,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

我對于音樂,鑒賞審別能力比不上自家彈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聲為憾事。不過真正達到了音樂的最高境界,雅與不雅又有甚么區(qū)別呢!這當中的意趣,確非言語能表達完盡。那弦外之響,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從何而來。雖說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稱許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蘊神韻卻并無窮盡。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從學的士子和百姓中,竟無一個酷似神肖的。這一技法恐怕將永遠失傳了!

我的信雖然稍有深意,但行文畢竟不暢快。我到底沒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獄中與諸甥侄書鑒賞閱讀

這是范曄在獄中寫給甥侄約、謝緯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信中雖說“吾狂釁覆滅,豈復(fù)可言”,而事實上這“狂釁”正反映了他無視封建禮法的叛逆精神和雖殺身而無悔的進取態(tài)度。

范曄以《后漢書》垂名青史,然而他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貢獻也不容忽視。本文關(guān)于文學特點、宮商聲律以及文筆之分的論述,雖然比較簡略,語焉未詳,卻開了文學概念由先秦兩漢的尚實崇用轉(zhuǎn)變?yōu)榱木壡榫_麗的先聲,在文學批評史上,無疑應(yīng)占有重要地位。

因為是書信,故全文侃侃而談,平易親近,讀來真切感人。至于文中自詡《后漢書》為“天下之奇作”,“殆無一字空設(shè)”,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稱之”,則表明他的自負之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122752.html

相關(guān)閱讀:夏日黃昏_詩歌鑒賞
王勃《對酒春園作》原文及翻譯 賞析
諸葛亮出師表原文翻譯
高適《薊中作》原文翻譯及賞析
愛的花園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