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精靈王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精靈王

[德國]歌德

是誰?馬,深夜風(fēng)中?

那是父親帶著孩子趕路程。

他把兒子緊緊抱在胸前,

緊緊抱著,好叫孩子溫暖。

&ldquo,名人名言;孩子,千嗎遮著臉發(fā)慌?”

“爸爸,你沒看見那精靈王——

他頭戴王冠,身披王袍?”

“孩子,那只是夜霧繚繞。”

“可愛的小孩,來,跟著我!

我和你游戲,保證你快活;

湖邊有許多五彩花朵開放,

我媽媽有許多金色的衣裳。”

“爸爸,爸爸,你聽見沒有——

精靈王在小聲地把我引誘?”

“孩子,別出聲,你細細聽:

那是風(fēng)吹枯葉沙沙作聲。”

“好小孩,你愿不愿跟我去?

我的女兒們會好好陪伴你,

她們每夜舉行夜半舞會,

又跳舞又唱歌搖你入睡。”

“爸爸,爸爸,你可看見那邊;

精靈王的女兒們在黑影間?”

“我的孩子,我看得很清楚,

那是些灰色的老楊柳樹。”

“我喜歡你,你的漂亮討我歡喜,

不管愿不愿意,這可由不得你!”

“爸爸,爸爸,他已經(jīng)捉住我!

精靈王他,精靈王傷害了我!”

父親在恐怖中策馬飛馳,

臂彎中抱著呻吟的孩子。

歷盡艱辛終于趕到家里,

在他懷中,孩子已經(jīng)死去。

(飛白譯)

【賞析】

《精靈王》是歌德敘事謠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

從中世紀(jì)開始,北歐就有敘事謠曲這種形式的詩歌在民間流傳,到了18世紀(jì),詩人們也喜用此形式寫作。這是一種類似民謠的小敘事詩,其特色是情節(jié)集中,除了集中寫出高潮而外,對其他背景不作原原本本的講述;多用對話,戲劇性強,常有出人意表的轉(zhuǎn)折;內(nèi)容常有神秘主義因素。歌德與席勒合作時期,兩人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敘事謠曲,但這首《精靈王》作于合作時期之前的1781年。

當(dāng)時,歌德在一家旅店住宿,聽到旅客們說,有一個農(nóng)民因孩子病重,深夜帶孩子到耶拿城去看病(耶拿與歌德任職的魏瑪相距不遠),但未能治好,回家途中,孩子死在父親懷里。《精靈王》一詩便是據(jù)此寫成的。

全詩八小節(jié),只有首尾兩節(jié)是交代情節(jié)或真正敘事的,中間主體部分的六節(jié)詩卻從現(xiàn)實王國進入了超自然王國,演出了一出主要有三個人物——父親、孩子、精靈王的戲劇。這六節(jié)詩全由三個人物的對話構(gòu)成,三個聲音表現(xiàn)了錯綜而對比強烈的情感色彩:父親的聲音低沉,憂心忡忡,但還是沉住氣安慰孩子;孩子眼前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幻覺,驚惶不安,因而發(fā)出慌張求救的呼聲;而精靈王從夜霧繚繞枯葉沙沙中隱隱出現(xiàn),以輕輕的然而極富誘惑力的聲音,表現(xiàn)出隱含于自然中的神秘力量。

著名奧地利作曲家、“歌王”舒伯特為《精靈王》譜曲時,用三種音樂形象為這三個人物配音:父親的基本音型是低沉的,孩子是驚惶的,而精靈王則是神秘的,互相交織構(gòu)成矛盾沖突,而伴奏則以鋼琴彈出馬蹄疾馳般的三連音貫串全曲,更加渲染了戲劇氣氛,直到最后孩子死去,琴聲才戛然而止,突然靜默。

精靈王這一形象需要作特別的解釋。這首名詩及由舒伯特譜的名曲,在我國過去都通譯《魔王》,這與原文形象是有出入的。其實歌德詩中的精靈王屬于日耳曼各國(包括德、英、丹麥等國)神話中的Elf,即小精靈,生在自然環(huán)境中,體形很小,活潑淘氣。它有時樂于助人,做好事;有時則惡作劇,例如偷人家的嬰兒而以丑八怪(或丑精靈)替換。所以Elf常被用作對小孩開玩笑的昵稱。盡管歌德詩中的精靈王也有其可怕的一面,但這一神話形象與“魔王”巨大而兇神惡煞的形象顯然是大為不同的。

一個譯名可以影響到對詩的理解和欣賞。事實上,歌德的《精靈王》一詩的主題,并非控訴“魔王”所象征的殘暴統(tǒng)治勢力,而是表現(xiàn)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其中帶有泛神論的意味。這一主題與歌德另一首詩作《漁夫》的主題相近——漁夫受水中美人的引誘而沉溺,歌德說: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清涼的水的誘人魅力。(飛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1271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