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無等山[1]
[韓國]徐廷柱
貧窮只不過是衣衫襤褸
我們如燦爛的陽光下現身的綠色山麓
如夏日山峰般的皮膚、心靈
如何能被貧窮遮住
仿佛青山滋養(yǎng)著腳下的芝蘭
我們也唯有養(yǎng)育我們的子女
每當生命感覺疲憊不堪
在那樣的下午
伉?們啊
請你們或安坐
或靜臥于他(她)的身旁吧
女人就安詳地仰望著丈夫
男人就來撫摸妻子的額頭吧
即使身處布滿荊棘的洞穴
我們也要感到如玉?般被孤獨地埋沒
任憑布滿青青蘚苔
(尹海燕譯)
【注釋】
[1]無等山位于韓國全羅南道,海拔為1187米。
【賞析】
徐廷柱在漫長的詩歌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給人們展現了他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他將波德萊爾式的華麗感覺、將人類內心的苦惱與掙扎富于美感地加以形象化,表現意志或思?問題。他的詩形象地表現與命運對抗的人類意志。
全詩分四節(jié),第一節(jié)四句,一、三、四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首句用暗喻告訴人們,“貧窮只不過是衣衫襤褸”,一個“只不過”表明對待貧窮無所畏懼的蔑視,它遮不住我們“如夏日山峰般的皮膚、心靈”。“山峰”挺拔屹立,偉岸高聳,無人能夠令他們彎腰屈服,只能抬頭仰望他們拔地而起的氣勢。詩歌開篇便表現出了以貧為樂的達觀精神。意志薄弱、缺少骨氣之人忍受不了貧窮的生活,體會不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組詞,更不會欣賞叱咤風云的品格風范。這種精神即使落在一般凡夫俗子的身上也照樣能夠光芒四射,令人敬仰。第二節(jié)前兩句用比興手法,寫“青山滋養(yǎng)著腳下的芝蘭”的目的是為了引出“我們也唯有養(yǎng)育我們的子女”。“我們”養(yǎng)育子女正如青山滋養(yǎng)芝蘭,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當“我們”不堪重負、感覺疲憊時,我們相互攙扶共同渡過難關。怨天尤人,容易在困難面前低頭的人是體驗不到相濡以沫的那份滲入骨髓的親情的。“我們”物質上貧困,但精神上很富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一一“女人安詳地仰望著丈夫/男人就來撫摸妻子的額頭吧”。貧窮只不過是襯托“我們”精神強大的背景而已。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既不為貧賤而憂慮,也不盲目追求富貴。一個人努力地為錢財賣命而過完自己那寶貴的一生,那么他的人生意義就值得懷疑。如果把貧窮當作一種考驗,考核人的精神品質,就可以安心與自己的愛人在夏日午后“或安坐/或靜臥于他的身旁吧”,享受自然賦予每個人的陽光、雨露?鬃臃Q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這里我們不能不把“賢哉”也送給詩中的“女人”和“男人”。最后一節(jié)“即使身處布滿荊棘的洞穴”或“布滿青青蘚苔”,都要顯出玉璞般的精神與氣度。在什么樣的物質環(huán)境下都不改變心境的那種坦然和安寧,什么條件下都不改其樂的生活態(tài)度才是令我們欽佩的。
徐廷柱的第一本詩集《花蛇集》還只是以西方的感受性來探究生之苦惱,但從第二本詩集《歸蜀途》(1946)開始,已經具備了韓國式的世界觀以及對傳統生活的關心。這一傾向在其第三本詩集《徐廷柱詩選》(1955)中更加深化,并終于在第四本詩集《新羅抄》(1960)中得以升華。他在享有燦爛文化的韓國古代國家“新羅”中發(fā)現韓國式的價值觀、美學觀和世界觀,將之命名為“新羅精神”,并在詩中賦之以形象,詩集《新羅抄》即是其結果之一。這首詩發(fā)表于1954年,正是“新羅精神”在他身上大放光彩的時期。朝鮮歷史上的新羅時期定儒家經典為“國學”,強調以“德”治國,把忠、孝、信、義等思想發(fā)展為具有朝鮮文化特色的“新羅精神”,這首詩精彩地詮釋了安貧樂道的精神特質。(馬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1356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