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這兩句是說,離別之后我將十分想念你,會在夢中與你相見;要知道我在夢中要去的地方,就是你所在的荊門郢樹煙。“相思夢”在“郢樹煙”,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味。“煙”字用得奇巧,寫出了夢境相思的惝恍之態(tài),情深意濃,真切感人。

出自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永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參與的革新運動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不久又被貶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
①荊門:山名,古屬荊州,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
②郢: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③荊門郢樹:指柳宗一住的地方。

對于本詩的最后一聯(lián),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詩話》中提出非議說:“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邊’字。”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
答:不同意這種觀點。詩的最后一聯(lián),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jīng)常夢見“郢”一帶的煙樹。“煙”字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恍惚之態(tài),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見不易,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用“邊”字既與首聯(lián)重復,又膚淺無味,

翻譯:
生離死別人間事,殘魂孤影倍傷神;
柳江河畔雙垂淚,兄弟涕泣依依情。
奸黨弄權(quán)離京都,六千里外暫棲身;
投荒百越十二載,面容憔悴窮余生。
桂嶺瘴氣山林起,烏云低垂百疫行;
欣聞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聚會惟賴南柯夢,相思愿眠不醒枕;
神游依稀荊門現(xiàn),云煙繚繞恍若真。



賞析
《別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此詩是作者送別堂弟柳宗一而作,為傷別并自傷之作,既表現(xiàn)了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fā)了作者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首聯(lián)寫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舍;頷聯(lián)敘寫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現(xiàn)心中的不平和憤慨;頸聯(lián)寫景,用比興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尾聯(lián)表明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現(xiàn)荊門煙樹的相思夢。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無間,深得后世詩評家稱賞。
詩的一、三、四聯(lián)著重表現(xiàn)的是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第二聯(lián)集中表現(xiàn)作者被貶竄南荒的憤懣與愁苦。

首聯(lián)寫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舍。起勢迅拔奇突,悲情無限,有極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適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經(jīng)不起這樣大的打擊,故曰“殘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卻又加“倍”,其中自有貶謫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別,雙雙垂淚,雖為人之常情,卻另有深意:詩人在極度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活,需要親情友情支撐他那即將崩潰的精神世界,然而貶謫以來,親人相繼棄世,此時宗一又要北去,詩人更覺形單影只,愁苦無依。這兩句詩既是鋪敘,又是情語,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苦澀的心境和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

這首詩所抒發(fā)的并不單純是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fā)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詩的第二聯(lián),正是集中地表現(xiàn)他長期郁結(jié)于心的憤懣與愁苦。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報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因為他被貶謫的地區(qū)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二年之久。實際上,在“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里,就已經(jīng)包藏著詩人的抑郁不平之氣,怨憤凄厲之情,只不過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讓人“思而得之”罷了。柳宗元被貶的十二年,死的機會確實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災(zāi),差一點被燒死。詩人用“萬死”這樣的夸張詞語,無非是要渲染自己的處境,表明他一心為國,卻被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憤慨的。這兩句,有對往事的回顧,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淚,句句蘊悲戚。

第三聯(lián)是景語,也是情語,是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桂嶺瘴來云似墨”,寫柳州地區(qū)山林瘴氣彌漫,天空烏云密布,象征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預(yù)示宗一有一個美好的前程。一抑一揚,蘊愁其中:由于桂嶺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以后兄弟相見恐怕就非常不易了。因而在這稍見亮色的描述中先籠罩了一層哀愁,十分巧妙地為尾聯(lián)的表情達意伏下一筆。

詩的最后一聯(lián)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jīng)常夢見“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帶的煙樹。“煙”字頗能傳出夢境之神。詩人說此后的“相思夢”在“郢樹煙”,情誼深切,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味。古往今來,這“郢樹煙”似的幻象使失意的遷客騷人趨之若鶩,常愿眠而不醒;但又讓所有的失意者無一例外地大失所望。這“煙”字確實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惝惚之態(tài),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柳宗元的這首詩既敘“別離”之意,又抒“遷謫”之情。兩種情意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于一爐,確是一首難得的抒情佳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152998.html

相關(guān)閱讀:當玫瑰和百合的色彩……_詩歌鑒賞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班婕妤《團扇歌(怨歌行)》原文及翻譯 賞析
王昌齡《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原文及翻譯 賞析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