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悶無邊無際
(被遺忘的小詠嘆調(diào)之八)
[法國]魏爾倫
煩悶無邊無際,
鋪滿了塬野,
變幻不定的積雪
閃爍如砂碌。
天穹一片昏沉,
古銅凝著夜紫。
恍惚見月華生,
恍惚見月魄死。
霧一般的水汽
籠罩近旁的森林,
橡樹如一群烏云,
灰暗地浮起。
天穹一片昏沉,
古銅凝著夜紫。
恍惚見月華生,
恍惚見月魄死。
狼群又?又弱,
烏鴉在喘息,
酸風緊緊相逼,
你們將奈何?
煩悶無邊無際,
鋪滿了塬野,
變幻不定的積雪
閃爍如砂碌。
(飛白譯)
【賞析】
魏爾倫在《詩的藝術(shù)》中提出了“音樂先于一切”的綱領(lǐng)性主張。他的優(yōu)秀詩作,就是這一綱領(lǐng)的實踐。
他把每個詞都融入音樂之流,他的詩句可歌可吟,他的詩是“如歌的行板”,向人們傾訴微微發(fā)顫的心靈的韻律。
魏爾倫的情調(diào)是感傷的,但他用的不是感傷主義的直白或浪漫主義的夸張,而是流水般的和聲,是如夢如霧繚繞縈回的暗示,使他的詩成為“面沙后的美麗的眼睛”。
讀魏爾倫的詩,往往弄不清他在詩中“說”什么,因為他是在唱,他并不“說”。
從他的詩中往往找不出“意義”,琢磨不出哲理;從他的作品中感覺到的只是一種憂傷的旋律和音樂化的意境。
讓我們再欣賞一首魏爾倫最著名的“無詞曲”——《煩悶無邊無際》。這又是一幅心靈的風景畫,但與《月光》不同,這幅畫中沒有生活的畫面,全部由夢幻的意象構(gòu)成,充滿著魔幻的不祥的色彩。雖說有風景畫的形象(塬野,月夜,森林,狼群),但其中實指的或再現(xiàn)的成分等于零,既沒有描述,也沒有明喻或暗喻,所有的意象都起著象征和音符的作用。全詩六小節(jié),倒有四小節(jié)是重復的,各小節(jié)排列成ABCBDA的“圖案”或“曲式”結(jié)構(gòu),好像是掙不脫的煩悶,好像是逃不出的夢境。
開章明義的“煩悶無邊無際”為全詩定下了主旋律。它不斷地推進,發(fā)展,變奏。由于“無邊無際”,“煩悶”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竟也鋪滿了塬野,直到天際,轉(zhuǎn)眼間又化成了一片白茫茫的積雪。但是這片積雪不是柔和的,而是像砂礫般粗糲的;不是安定的,而是如它的塬型——煩悶那樣起仗變幻的。煩悶——積雪——沙漠,奏出了心之塬野的叁和弦。
現(xiàn)在,音樂從朦朧的地升向神秘的天。如果說地是閃爍的白色,那么天卻是神秘的銅色,它比地還要昏沉,給人以沉重的壓迫感。第7、8兩行描寫月亮的生死,又給人以神秘和恐怖感,塬文在這兩行詩中還連用了六個法語顫音[R],更增加了恍恍惚惚的氣氛。對比之下,譯文在音響上顯得氣氛不足,因此我挖掘中文潛力,加上“華”字和“魄”字以渲染之。其實,月亮的生死根本不能算形象,至少難以想象其具體形象,最接近的形象大概要算月全食了,而且這也可能造成古銅的天色,但月食應(yīng)當是先“死”后“生”,而不是先“生”后“死”。魏爾倫所感到的并非清晰的視覺形象,而是非理性的直覺,只有夢中才能見到這樣的天,這樣的地。
那么在天地之間呢?森林如一群烏云,幽靈般地浮起……它們只不過是一排音符。
詩的第4節(jié)重復了第2節(jié),這最神秘的一節(jié)韻式也與其他小節(jié)不同,韻腳作abab式,而其他小節(jié)均作abba式(即首尾兩行押一韻,中間兩行押另一韻,這稱為“抱韻”)。
鏡頭又一次轉(zhuǎn)向天和地的夾縫。這里仍然沒有人,只有狼群和烏鴉作為另一排音符過場。這些“不祥”的生物,如今卻作為受苦的象征,替心靈發(fā)出喘息。
終于,曲調(diào)回到了開始的和弦上,完成了“煩悶無邊無際”的圓圈。哪怕夢游了十萬里,還是逃不出“煩悶&rdquo,哲理名言;的手心。(飛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2379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