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月亮已經(jīng)沉落,棲鳥發(fā)出幾聲啼鳴,繁霜布滿了天地;江邊的楓樹,漁船的燈火,伴隨著一個旅愁之人的睡眠。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解】:
月落烏啼霜滿天 月落:這里是指的是天將破曉;烏啼:這里是指烏鴉的鳴叫;霜滿天:意思是說秋霜滿布,讓人感到徹骨的寒意。
1、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2、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3、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寺院。
江楓:江邊的楓樹。
姑蘇:蘇州的別稱。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目也作《夜泊楓橋》。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②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橋原本不叫楓橋,這里原來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來船只停泊的碼頭,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經(jīng)常進犯,故當(dāng)時每到夜晚都要將橋封鎖起來,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橋。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zhèn)。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鐘聲:當(dāng)時僧寺有半夜敲鐘的習(xí)慣,也叫"無常鐘"。歐陽修《六一詩話》曾曰:“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庚溪詩話》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后觀于鵠詩云:‘定知別后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鐘。’白樂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溫庭筠云:‘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fù)松窗半夜鐘。’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詩藪》云:“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wù)呒娂姡詾槲羧擞夼。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diào),興象之合,區(qū)區(qū)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鐘,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zhí)著。必曰執(zhí)著者,則‘晨鐘云外濕’,‘鐘聲和白云’,‘落葉滿疏鐘’皆不可通矣。”
譯文:
一: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彌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巖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幕色朦朧漫天霜色。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韻譯】:
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nèi)的寒山寺;
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評析】: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jīng)過詩人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就構(gòu)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后,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這句詩雖然寫了具體的景物,但實際是表達了作者的孤單寂寞,還有淡淡的憂愁。
本句可以解釋為:天即將破曉,烏鴉也開始了聲聲鳴叫,全身徹骨的寒意讓人感覺到四面八方彌漫著霜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241638.html
相關(guān)閱讀: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fā)幾枝 王維的詩賞析
歌頌老師的古詩
“蟬聲驛路秋山里,草色河橋落照中”的意思及全詩鑒賞
“天地西江遠,星辰北斗深!钡囊馑技叭婅b賞
“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全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