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松林的輕風,吹拂著解開的衣帶;山上的明月,映照著正在彈琴的我。
[出自] 王維 《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注釋:
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衣解帶時的閑散心情。
長策:高見。
空:徒,白白地。
舊林:故居。
【解釋】
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guān)心。自己覺得沒有什么高明的主見,只知道返回舊時的山林。解開衣帶讓松林的風吹過來,在山間明月的照耀下彈琴。你問我窮通的道理,就聽江水深處漁夫唱的歌吧。
譯文2:
晚年只圖個安靜的環(huán)境,對世事件件都不太關(guān)心。
自認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好歸隱到這幽靜山林。
松風吹拂我且寬衣解帶,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邊深處漁歌聲音!
賞析: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偉大抱負不能實現(xiàn)之后的矛盾苦悶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靜”了。頸聯(lián)寫隱逸生活的情趣。末聯(lián)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jié),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韻味,灑脫超然、發(fā)人深省。
全詩寫情多于寫景。三、四句隱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guān)心了,乍一看,生活態(tài)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xiàn)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jīng)完全失望,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正是他此時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xiàn)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quán)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nèi)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意謂: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其原因所在,聯(lián)系上面的分析,讀者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xiàn)。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
擺脫了現(xiàn)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非常令人舒心愜意的。“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xiàn)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jié)加以描繪,展現(xiàn)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shù)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yīng)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guān)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駛?cè)チ。詩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fā)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ji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262070.html
相關(guān)閱讀:關(guān)于春天的詩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钡囊馑技叭姺g賞析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全詞翻譯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抉擇,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