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滔滔雨勢
[美國]泰勒
啊,但愿我先前有許許多多淚,
多得能澆滅云霄中的火——
它把天空熔成滴滴的水,
來將肉體的愛淹沒。
可眼睛不肯哭,我們的臉很千。
天迸出了淚,淌下它暗淡的臉。
難道天病了?我們得做它大夫——
我們的罪孽給它做瀉藥?
瞧,不是要使它下瀉上吐,
把該排泄的全出掉?
我們的瀉藥已經使天空悲傷,
使它排泄在我們高傲的頭上。
(黃杲忻譯)
【賞析】
愛德華•泰勒生于英國農家,因為不愿意效忠于英國國教而移居新英格蘭。在生前未發(fā)表詩作,20世紀30年代,其多為宗教題材的詩稿在耶魯大學發(fā)現(xiàn)并整理出版。《有感于滔滔雨勢》是他較有影響的一首詩歌。
這首詩的觸發(fā)點是從“淚”聯(lián)想到天空的“水”,或是相反,我們不得而知。重要的是詩人從“許許多多淚”與“滴滴的水”中找到了聯(lián)系,將流淚的“人”與“天空”進行了對照。這是這首詩運思的關鍵,因為,詩人正是想從“淚”與“水”的聯(lián)系中寫出“人”對于“天空”的“罪孽”的。“肉體的愛”在一個清教徒眼中無疑屬于罪孽,這種“罪孽”需用“許許多多淚”來洗刷,可是,“眼睛不肯哭,我們的臉很干”,由此構成矛盾,顯示出人的冥頑不靈,于是“天空熔成滴滴的水,來將肉體的愛淹沒”,“天迸出了淚,淌下它暗淡的臉”。是“天空”用“水”洗刷了人的罪孽。人的“罪孽”本應由“淚”來洗,現(xiàn)在卻得“天”來“洗”,人應用“淚”洗刷“罪孽”卻“暗淡”無淚,這種對比是顯示了“天空”的博愛,還是天有病?詩人不禁對此發(fā)出了疑問。假如天有病,那么我們就“做它大夫”吧。有“罪孽”的“我們”有資格做“天”的“大夫”嗎?有!因為,正是我們的“罪孽”做了“天”的“瀉藥”使得“它下瀉上吐”,流下“許許多多淚”,正是我們的“罪孽”使得“天空悲傷”,使得“它排泄在我們高傲的頭上&rdquo,生活;。“天空”的“水”,就是“天”的“淚”,它既為人的罪孽而流,更為人的冥頑不靈而流。人有罪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需用“淚”洗刷“罪孽”時卻渾然不覺,此時,只能“天”流淚了。
這首詩意象奇特玄幻,引申的暗喻也出人意料,顯然受到英國玄學派詩歌的影響。而更重要的是這首詩宗教氣息極濃。詩人是位牧師,并且是個虔誠的清教徒。他的創(chuàng)作似乎是在為上帝服務,是借用詩來講他的道。在詩中“天”無疑就是“上帝”,他俯瞰并悲憫著蕓蕓眾生犯下的種種“罪孽”,是他而不是人自身洗刷了人的“罪孽”。而覺悟到這一層道理的也只能是清教徒詩人,他能借用“淚”與“水”的聯(lián)想將這層引人深思的道理布道出來。因此,這首詩被譽為“達到了清教徒文學的最高峰”。(張麗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2811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