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評解】
這首詞抒寫離人相思之情。上片著意描寫春景。樓臺影動,鴛鴦驚起。杏花出墻,斜陽掩映,溪山如畫,春色滿眼。
下片借景抒情。每日在溪頭路邊徘徊,雖已三見柳絮紛飛,而離人猶未歸來。對此良辰美景,不禁觸動綿綿相思之情。全詞婉柔蘊藉,優(yōu)美自然。
【集評】
朱晦庵云:“本朝婦女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詞林紀事》卷十九)
薛礪若《宋詞通論》:她雖不能與易安并論,但在女作家中,確為超群出眾之才。詞中名句如“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即與并時諸賢相較,亦為出色當行之作。
《詞林紀事》頁十九引《雅編》:魏夫人有《江城子》、《卷珠簾》諸曲,膾炙人口。其尤雅正者,則《菩薩蠻》云云,深得《國風(fēng)?卷耳》之遺。
此詞寫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繪了思婦盼望遠行丈夫歸來的情思。全詞緊緊圍繞一個“溪”字構(gòu)圖設(shè)色,表情達意,寫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饒有情韻,耐人尋味。
首句“ 溪山掩映斜陽里”寫斜陽映照下的溪山,側(cè)重點在于“溪”字 。次句“樓臺影動鴛鴦起”,補足上文,進一步寫溪中景色。在夕陽斜照之下,溪中不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還有樓臺的倒影,還有對對鴛鴦在溪中嬉水 。上句專寫靜景,下句則動中有靜。
“樓臺影動 ”,表明溪水在微風(fēng)吹拂之下,蕩起層層綠波,樓臺的影子也仿佛在晃動一般。再添上“鴛鴦起”一筆,整個畫面就充滿了盎然生趣。三、四兩句寫兩岸景色,這條溪水的兩岸,只住著兩三戶人家 ,人煙并不稠密,環(huán)境自然是幽靜的。
至此 ,上面所說的樓臺原是這幾戶臨水人家的住宅,全詞意脈連貫,針線綿密。這句為實寫,下一句便是虛寫 ,如此虛實相生。深院高墻,關(guān)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杏花,帶著嬌艷的姿態(tài),硬是從高高的圍墻上探出頭來。此句的妙處在于一個“出”字,詞以“出”字形容紅杏花,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意味雋永。
詞的下片,轉(zhuǎn)入抒情,但仍未脫“溪”字。在溪水旁邊 ,有一道長堤 ,堤上長著一行楊柳,暮春時節(jié),嫩綠的柳絲籠罩著長堤,輕拂著溪水,而魏夫人作為臨水人家的婦女,是經(jīng)常從這里走過的。“早晚”一詞,并非指時間的早和晚。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云:“早晚,猶云隨時也;日日也!逼淞x猶如舒?《鵲橋仙》詞“兩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樓望處”。在古代,水邊柳外,往往是送別的場所。據(jù)《宋史?曾布傳 》,曾布于神宗元豐中,連知秦州、陳州、蔡州和慶州。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七也說 :“曾子宣丞相,元豐間帥慶州,未至,召還,主陜府,復(fù)還慶州,往來潼關(guān)。夫人魏氏作詩戲丞相云 :‘使君自為君恩厚,不是區(qū)區(qū)愛華山!痹谶@期間,曾布告別家人,游宦在外,可能連續(xù)三年。此處,當指魏夫人填詞述懷。結(jié)尾二句說明她在溪邊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見過一次柳絮紛飛。從柳絮紛飛想到當年折柳贈別,這是很自然的!叭娏d飛”是實語,而著一“猶”字,便化實為虛了,這樣,哀怨之情,離別之恨,便隱然流于言外。
此詞在聲律上極具特色,八句中兩句一葉韻,如“里”與“起”、“家”、與“花”、“路”與去 、“飛”與“歸 ”,均押韻工整;且兩句與兩句之間又平仄交錯 ,如上片四句“里”與“起”是仄聲韻,“家”與“花”是平聲韻;下片“路”與“去”是仄聲韻,“飛”與“歸”是平聲韻 ,讀來十分諧婉 ,再加上語言曉暢,詞句清麗,較好地抒寫了貴族婦女溫柔敦厚而又婉曲纏綿的感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299653.html
相關(guān)閱讀:《湘春夜月?近清明》譯文注釋_《湘春夜月?近清明》點評_黃孝邁
《點絳唇 丁未冬過吳松作》譯文注釋_《點絳唇 丁未冬過吳松作》
春蠶到逝世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_全詩賞析
《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譯文注釋_《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
《定風(fēng)波?江水沉沉帆影過》譯文注釋_《定風(fēng)波?江水沉沉帆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