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經典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譯文] 國都已經殘破,山河依舊在目,人事卻已全非。長安城里的春天,人煙稀少,草木叢生,一片荒涼。
[出自] 杜甫 《春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①國破山河在:言山河依舊,而人事已非,國家殘破。春到京城,而宮苑和民宅卻荒蕪不堪,雜草叢生。國:國都,即京城長安。破:(被)沖開;攻下。
  這兩句有兩種解說:一說是詩人因感傷時事,牽掛親人,所以見花開而落淚(或曰淚濺于花),聞鳥鳴也感到心驚。另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
  ②恨別:悲恨離別。
  ③烽火:這里指戰(zhàn)爭。連三月:是說戰(zhàn)爭從去年直到現(xiàn)在,已經兩個春天過去了。抵萬金:家書可值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抵:值。
 、苌Γ河檬种篙p抓。渾:簡直。欲:將要;就要。
 、轀営粍亵ⅲ汉喼边B簪子也插不上了。渾:簡直。勝:能承受。簪:一種束發(fā)的首飾。
 、薨最^:白發(fā)。
 、叱牵褐搁L安城。
 、鄿啠汉喼。

【譯文1】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zhàn)亂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fā)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譯文2】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zhàn)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zhàn)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
頭發(fā)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賞析: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不顧國家遭踐踏、不顧人民受蹂躪,帶著“傾國”佳人楊貴妃偷偷向四川逃去。公元756年7月3日,李亨在靈武受不滿三十人的文武官員朝賀,即位稱帝,這就是唐肅宗。具有濃厚忠君思想的杜甫,在聽到這個消息后,便把李唐王朝中興的希望寄托在李亨身上,正如他在《喜達行在所》(其三)詩中說的,“今朝漢社稷,新受中興年!”于是只身投奔肅宗。在途中又被叛軍捉住,送往淪陷的長安,因為官職較小,未被囚禁。757年3月,春天又來到長安城。對祖國有著無限深情的杜甫,多么希望自己的國家也出現(xiàn)一個春天的局面!然而,國家的春天一去不復返了,F(xiàn)實讓他睹物神傷。詩人把他在長安城中的所見所感,高度凝煉地熔鑄在四十個字里,這就是有名的《春望》詩。

詩的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是從總的方面、大的方面寫環(huán)境。長安被叛軍攻陷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宮室,殺戮人民和唐朝官員的家屬,甚至連嬰兒都不放過。人民朝不保夕,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另一方面,叛軍兵將卻洋洋自得,把搶掠來的珍寶材物,絡繹不絕地用駱駝運往他們的老巢范陽,真是“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駱駝滿舊都!”(《哀王孫》)昔日繁華的都城,已經被糟蹋得滿目瘡痍,不成樣子了!“國破破山河在”,只有山河依舊,而世事全非,真是萬千感慨。然而這些山河已經換了主人!長安城的春天原是很明媚、很熱鬧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麗人行》)真是車如流水馬如龍,珠光與春色相輝映,如鮮花著錦。但是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只剩下叢生的草木、滿地的血污。大自然的春天像往常一樣如期而至,然而景色迥異。兩句詩寫得極其概括,卻極其沉痛。
詩的頜聯(lián)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具體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寫花,寫所見,是感傷,是國事,“感時”又承上面的“春”字;“恨別鳥驚心”,寫鳥,寫所聞,是怨恨,是家事,“恨別”又承上面的“國破”二字。
花香鳥語,本是美好的事物,應當使人高興,為什么卻引起了詩人相反的感情?我們知道,鮮花盛開,充滿生機,是一種繁榮昌盛的象征。但這卻只是自然界的春天,而國家的春天、國家繁榮昌盛的局面卻已一去不復返了。詩人對李唐王朝的盛世是很留戀的。直到后來他到了成都,還一往情深地回憶:“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司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百余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憶昔》)。而安史之亂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它把唐代社會劃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所以詩人睹物傷情,見到荊棘叢中自開自滅的鮮花,也禁不住流出了眼淚。春鳥和鳴,是說鳥兒還能團聚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的春光之美。而自己卻家人離分,不能在戰(zhàn)亂中患難與共。詩人目睹長安人民遭受的慘禍,怎能不為拋在?州的妻子兒女擔憂呢?同年五、六月間,詩人在《述懷》詩里更明確、更充分地表露了這種擔憂:“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所以聽到鳥聲,受到刺激,使人心驚。
“烽火連三月”,從正月到三月這三個月中,殺伐不斷,如史思明、蔡希德等圍攻太原,唐將李光弼進行抵御;唐將郭子儀從?州出擊崔乾佑;叛軍安守軍等從長安向西出兵,進犯武功等等,戰(zhàn)事是很緊張的。詩人的家眷正在?州,由于戰(zhàn)事緊張,音訊隔絕,這更增加了詩人的擔憂,使詩人更渴望得到家人的消息。“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信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
詩人在前面或借景寫情、或情景結合,感情很沉痛。寫到腹聯(lián)(五、六兩句),好象詩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于是直接抒情,明寫傷國和懷家兩種感情。這兩句也是承接前兩句來的。戰(zhàn)火不斷,寫國事,是“感時”的內容。家人的離別是由于國事的艱難,把恨別與感時聯(lián)系在一起,更深化了憂國的感情。
詩的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是整個詩篇的結束。作者在這里既不寫景,又不抒情,卻著意刻畫了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詩人,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的形象。搔首,是人煩急不安時的一種不自覺的動作,這種動作,正是詩人憂國思家的一種外在的形體表現(xiàn),它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北征》)的愛國感情。
這首詩通過對詩人在陷落后的長安城中的所見所感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充滿了愛國熱情。
這首詩寫得一環(huán)緊口一環(huán),前后照應,結構嚴謹、完美。
全篇圍繞“望”字著筆,一、二句借景抒情,三、四句情景結合,五、六兩句完全是抒情,七、八兩句通過描寫人的動作來寫人的感情。憂國憂民的感情逐漸具體、逐漸深入、逐漸強烈。結尾既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意味深長,是別具匠心的安排。
這首詩是以深沉凝煉、言簡意多聞名的。遣詞用字,精當準確,含蘊豐富。司馬光說:“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301851.html

相關閱讀:普天樂?詠世 張鳴善
端午節(jié)的詩句
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曲終卻從仙官去,萬戶千門惟月明!崩畎住豆鸬钋铩啡婅b賞
有關描寫個人胸懷抱負的古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