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字寫出了從疏落的樹枝空隙之間,看見夜空的流星劃過的景象。“逆”寫出了月亮之側(cè)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與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畫面。
出自賈島《宿山寺》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
注釋
⑴眾岫:群山。岫:峰巒。聳:聳托、托送。
⑵精廬:小小的佛寺。
譯文
群峰托送著寒氣,一座佛寺悄立在山頂。清澈潺潺的水里透見夜空點點繁星,水在流動,看起來卻是星星在流動;天空的云飄過月亮,云在飄移,看起來卻是月亮在走。來到山峰絕頂之上的人很稀少,松樹像孤獨的野鶴一樣在高處站立著。一位年過八十的老僧,從未聽說過世間所發(fā)生的事情。
賞析:
《宿山寺》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此詩寫詩人夜宿山寺的所見所感。首聯(lián)突出佛寺之高,頷聯(lián)描寫夜景之奇,頸聯(lián)體現(xiàn)了山頂?shù)母哌h幽深,尾聯(lián)烘托出山上環(huán)境的幽僻。詩歌風格清幽淡雅,語言精練,尤其是頷聯(lián)兩句突出了詩人煉字的精妙,為后人所激賞。
賈島的《宿山寺》。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鶴,一僧,來此一宿,不禁煩襟滌盡,皈依之念頓生。眾岫之寒,流星之爍,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鶴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體,詩人的筆意,地僻境清,遠離俗世,胸襟高潔,超群之致,隨手拈來,流露于字里行間,實在令人嘆而觀止。
起筆從視覺形象寫起:群峰高聳,山,無需多著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聳”字極神,山高,峰極為挺拔。詩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環(huán)繞的一座山峰的絕頂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畫的技法,勾畫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點。
頷聯(lián)始見奇筆,“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動,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動,流淌中,繁星隨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閃亮劃過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凈,引人入勝。最奇者,詩人竟把水分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則顯濁混,難以透瑩光也。詩人之所以稱為詩人,其感覺必異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飄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為兩物相逆而行,詩人短短五字,盡也。觀察之細致,構(gòu)想之奇瑰,非一顆敏感之心性不能為之,令人拍案叫絕。這兩句的妙處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氣氛,有力地襯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從自然景觀轉(zhuǎn)人人事議論。“絕頂人來少”,是說山寺因在絕頂而人跡罕至,揭示了山寺的遠離市塵。“高松鶴不群”,寫?yīng)汑Q單棲高松之上。鶴為仙禽,青霄遺舉,不于雞鴛為伍,本即離塵脫俗,益以古剎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顯其了無俗氣,卓爾不群。松鶴在古典詩文中,常作為高潔與長壽的象征,現(xiàn)在看到松鶴,自然使人想到植松養(yǎng)鶴之人。這就為下面寫寺中高僧作了鋪墊。
尾聯(lián)兩句,寫寺中只有一位八十歲高僧,雖然久經(jīng)春秋,卻雙足未曾落于塵世,一直與世無爭。再看“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二句,正是展現(xiàn)了具有象征意味的這位僧人的生活環(huán)境。推之全詩,可以看出,有此眾岫環(huán)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臨其境,投宿其寺,親見其僧者,唯有詩人一人而已。如是,詩人的襟懷意趣不言可知。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處。
賞析二:
詩人首先寫道:“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岫”即山。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群峰高聳,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詩人起筆從視覺形象寫起,給人一種有力的氣勢。其中,“聳”說山高,當然山峰也極為挺拔。一個“”寒“字,不但表明了氣候的寒冷,也是詩人心境的體現(xiàn)。“精廬向此分”中“精”即完美的,最好的。“精廬”即佛寺,僧舍,或者寺廟。“向此分”就是指寺廟對著高山而分!侗饼R書·楊?傳》:“至??戍,州內(nèi)有?家舊佛寺,入精廬禮拜。”宋代辛棄疾在《漢宮春·答李兼善提舉和章》中寫道:“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廬。”這里,就是說寺院就座落在群峰環(huán)繞的山峰絕頂之上。這是詩人投宿的地方。詩人首先描寫山,在突出了山中的寺院,并點明了寺院位置“高”的特點。
接著第二聯(lián)承上而來,寫道:“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這里,詩人具體描繪夜空天體運行的景觀。意思是說,從寺外疏落的樹枝空隙之間,看見夜空的流星劃過,那朵朵輕云,逆著月亮運行的方向飄移,月亮就在云際中游動。詩人描繪了一幅幽清奇麗的景象。其中,詩人用一個“透”字與“疏”字結(jié)合,不但讓詩人看到了疏木“透”出了“流星”,看到了“透”出的“走月逆行云”的景象。這里,詩人通過與行云襯托下的流星走月的自落自行,不但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氣氛,而且有力地襯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第三聯(lián)承第二聯(lián)一轉(zhuǎn),詩人寫道:“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這里,從自然景觀轉(zhuǎn)入對人事議論。“絕頂”即 山之最高峰。杜甫在《望岳》中寫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絕頂人來少”不但說山寺因在絕頂而人跡罕至,也暗示了山寺的遠離世塵,絕妙清凈之地,真有“空山不見人”(王維《鹿柴》)的空靈之妙。接著下句詩人寫道:“高松鶴不群。”這里是一個特寫鏡頭,寫鶴棲高松之上。“松”與“鶴”在古典詩文中,常作為高潔與長壽的象征。唐代詩人杜荀鶴《小松》中寫道:“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意蘊十分深刻。現(xiàn)代詩人陳毅在《雪壓青松》中也說:“過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中也說:“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其中的“黃鶴”喻指仙人。這里,詩人賈島看到松樹上的鶴,或者放大了山巔上的“松鶴”,或者……都有其用意的。可以說,以松鶴喻人,其中情蘊是不言而喻的。同時,根據(jù)詩句的內(nèi)容,也為下面寫寺中高僧作了鋪墊。
尾聯(lián)是合,集中情感表現(xiàn)高僧的品質(zhì)。詩人寫道:“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世事未曾聞”就是說這位高僧身處高山之巔,沒有聽說塵世紛爭。詩人在這兩句中集中寫高僧,突出了這位八十歲高齡的高僧,雖然久經(jīng)春秋(歲月),但一直與世無爭。同時,“一僧年八十”表明了“高壽”,恰好與詩歌開始寫道的“絕頂”之高,“高松”之高照應(yīng),不但表明了環(huán)境對人壽命的影響,也暗示了這位身處“絕頂”之高(遠離塵世)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開闊的心胸,與世無爭的生活,從而也間接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這樣的生活的希望與追求。
在藝術(shù)上,首先,結(jié)構(gòu)嚴謹。整個詩歌按照起承轉(zhuǎn)合結(jié)構(gòu),所以,步步緊扣,環(huán)環(huán)相生。在詩人看來,有此眾岫環(huán)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其次,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詩人來到這里,投宿其寺,感受到山巔之幽靜,又加上親見其僧,這時的詩人感受頗深——也許忘記了塵世,也許忘記了功利,也許,還有很多難以言說的也許。再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比如,詩歌中的“松”與“鶴”。第四,襯托的表現(xiàn)手法。詩歌中,眾岫之寒,流星之爍,林木之疏,松樹之高,仙鶴不群,老僧之壽,都襯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靜寂,以及遠離世俗,超乎物外之情。
(1)這首詩寫出了山寺的什么特點?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說明。(4分)
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靜寂;遠離世俗,超乎物外。(一是圍繞“高”,二是圍繞“靜”三是圍繞“不俗”)②主要運用了襯托的表現(xiàn)手法。眾岫之寒,流星之爍,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鶴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襯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靜寂;遠離世俗,超乎物外。
(2)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厭世慕隱,佛家情懷(大意對即可,大體答到“厭惡世俗”,“歸隱之念”“高潔情懷”“超凡脫俗”“皈依之念”都算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1310676.html
相關(guān)閱讀:杜甫《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原文及翻譯
季節(jié)_詩歌鑒賞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拉伊莎_詩歌鑒賞
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