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秋浦途中》原文翻譯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杜牧《秋浦途中》原文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杜牧《秋浦途中》翻譯

山路上蕭蕭瑟瑟的秋雨下個不停,淅淅瀝瀝的溪風吹著小溪岸邊的蒲葦。我來問一下剛剛來到寒沙安家的鴻雁們,你們來時經(jīng)過我的老家杜陵一帶了嗎?

杜牧《秋浦途中》賞析

《秋浦途中》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于會昌四年(844)杜牧由黃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涼秋九月,與“窮秋”句合,似即為這次行役而發(fā)。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擠,由比部員外郎外放黃州刺史,現(xiàn)在又改調(diào)池州,轉(zhuǎn)徙于僻左小邑間,這對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業(yè)的詩人來說,自然是痛苦的。他的這種心緒,也曲折地表現(xiàn)在這首詩中。

這首七絕以韻取勝,妙在如淡墨一點,而四圍皆到。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蘊含在風景的描寫中,并不明白說出,卻能給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兩句采用對起之格,這在絕句中是不多的。它這樣用是為了排比,增強景物的描繪性。寥寥幾筆,就把山程水驛、風雨凄迷的行旅圖畫生動地勾勒出來了。起句對仗,在絕句里宜活脫而不板滯,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雖然色彩鮮活,卻跡近合掌。此處卻不同,它筆勢夭矯,如珠走盤,有自然流轉(zhuǎn)之致。“蕭蕭”、“淅淅”兩個象聲詞,在這里是互文,兼言風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寫風,蓋風不可見,借蒲葉的搖晃有聲而始見,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絕句講究出神奇于百煉,起別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復,窮極變化。這首詩的頭兩句在外圍刷色,展示出一幅風雨凄凄的畫面,詩人進一步把目光轉(zhuǎn)向了飛落寒汀的鴻雁,三、四兩句以虛間實,故設一問,陡然地翻起波瀾,可謂筆力奇橫,妙到毫顛。從構思方面說,它意味著:第一,沿著飛鴻的來路,人們的思想從眼前的實景延伸到遙遠的天邊,擴展了詩的畫面;第二,問及禽鳥,癡作一喻,顯見出旅程的孤獨與寂寞;第三,寄情歸雁,反襯出詩人有家歸不得的流離之苦。這些意蘊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詠中體味而得。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趣。第三句轉(zhuǎn)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順水下船一樣,自然湊泊,有著無限的風致!岸帕辍,在長安西南,詩人朝夕難忘的老家?? 樊川,就在那兒!皝頃r還下杜陵無?”輕聲一問,就把作者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懷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觸、羈旅的愁思,婉轉(zhuǎn)深情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杜牧的代表詩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328131.html

相關閱讀:杜甫《奉寄李十五秘書二首》原文及翻譯 賞析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
金史?完顏宗望傳原文及翻譯
語不驚人死不休
流亡者之死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