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兩只烏鴉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兩只烏鴉

[德國]馮塔納

我獨自走過荒野的沼地,

聽到有兩只烏鴉在凄啼;

一只烏鴉向另一只叫道:

“我們的午餐往哪里去找?”

“有一個?士,昨夜被殺死,

沒有人看守,躺在樹林里,

沒人見過他,在林子里面,

除了他情人和他的鷹犬。

獵犬去嗅探新的跡印,

鷹隼去搜捕新鮮的獵品,

他的情人跟情郎跑掉了——

我們可以去安心吃個飽。

你去停在他的脖子上,

他的藍眼睛,歸我獨享,

他的頭發(fā)的金黃的發(fā)鬈,

明年鋪在我們窩里面。

有些人會說:他討人歡喜,

可無人知道,他留在哪里,

風風和雨雨,還有太陽光,

將掃過他的蒼白的尸骸上。”

(錢春綺譯)

【賞析】

馮塔納與英國有著不解之緣。1844年,他應征入伍,此后多次被派往英國,接觸到古老的英國民謠。1852年,他以記者的身份奔赴英國采訪。1855年至1859年,他更是作為常駐記者住在了英國。這段日子里,他徜徉在英國民謠的余韻中,不但仿效古民謠,譜寫了一系列敘事詩,還直接取材古民謠,用德語進行再創(chuàng)作!秲芍粸貘f》便是馮塔納重寫英國古民謠的作品之一,它與《羅賓漢》、《查維狩獵》、《巴巴拉•阿侖》等民謠一起,收錄在1898年版《詩集》的“來自英國的歌謠和民謠”部分。

確切地說,《兩只烏鴉》是一首中古時期的蘇格蘭民謠,與另一首蘇格蘭民謠《三只烏鴉》源于同一個民間故事。雖然兩首民謠的意象差不多,但內(nèi)容大相徑庭。在《三只烏鴉》中,饑餓的三只烏鴉討論早餐時,看到一個戰(zhàn)死的騎士躺在田野里,忠誠的獵犬和鷹隼守護在他的旁邊,年輕的情人埋葬了他后也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在《兩只烏鴉》中,饑餓的兩只烏鴉正在討論午餐,它們同樣看到一個死去的騎士,只不過騎士死得很蹊蹺,他的獵犬和鷹隼都已經(jīng)離開,情人也跟著情郎跑了,只剩下一具風吹日曬的尸骸。如果說《三只烏鴉》是一首歌頌忠誠與永恒的民謠,洋溢著浪漫主義情懷,那么《兩只烏鴉》就是解構(gòu)忠誠與永恒的民謠,充滿了現(xiàn)實批判色彩。

首先,《兩只烏鴉》刻畫了騎士的不幸。騎士有著一雙“藍眼睛”,一頭“金黃的發(fā)鬈”,顯然是一副“討人喜歡”的模樣,卻“被殺死”在樹林。誰是兇手?——雖然民謠的故事情節(jié)不可能像那樣交代得絲絲入扣,我們還是可以從字里行間中看到蛛絲馬跡。第二詩節(jié)告訴我們,“沒有人見過他”,“除了他情人和他的鷹犬”;第三詩節(jié)告訴我們,“他的情人跟情郎跑掉了”;最后詩節(jié)則告訴我們,“可無人知道,他留在哪里”……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濃縮在短短的幾行詩中。我們只要稍加分析,便能揣測出,這是一樁情殺案件。無怪乎狠心的情人拋下他的尸骸遠去了。

其次,《兩只烏鴉》揭示了社會的不幸。民謠中的獵犬象征著騎士的仆人,鷹隼象征著騎士的友人,情人則是騎士最親密的愛人,他們在騎士橫死樹林后,毫無留戀地離開,甚至不愿意給他收尸。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名人語錄,連經(jīng)常相伴左右的仆人、友人和愛人都不能將忠誠進行到底,這多少令人感嘆人情淡薄、世態(tài)炎涼了。人性在忠與叛、愛與恨、善與惡的強大張力間跌宕沉浮,當我們歌頌前者帶來的溫暖、快樂和幸福的時候,也明白它們的對立面將伴隨著陰冷、悲痛和殘酷把我們包圍。這既是中古時期蘇格蘭社會的一個陰暗面,也是所有社會中都必然存在的一幅現(xiàn)實主義畫卷。

最后,《兩只烏鴉》也引申出人生的不幸。曾經(jīng)“討人喜歡”的騎士就這樣在一夜之間消失在人群外,肉體成為野禽的美食,尸骨則在風吹日曬后逐漸化為灰燼。隨著生命的終結(jié),一個人留給世間的物質(zhì)痕跡也將消散得無影無蹤。那么,活過和沒活過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古往今來,人們不斷地追問生命的終極意義何在,卻永遠不能給自己找到最為滿意的答案。不過,文人們相信,人以文存,一個人或以文壇成就而長存人間,或成為文中人物而傳唱千秋。在歷史中的大多數(shù)人經(jīng)過時間以及歷史的顛簸而了無痕跡之后,那位蘇格蘭中古時期的“被殺死”的無名騎士,卻留下了一絲訊息,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傳唱和解讀他的不幸遭遇。從這個角度而言,無名騎士又是幸運的。

馮塔納嚴格保留了這首蘇格蘭民謠的內(nèi)容和形式。在創(chuàng)造性重寫過程中,他采用了民謠常用的四行詩體,每節(jié)詩嚴格按照aabb的形式押尾韻,詩行之中還經(jīng)常押頭韻,使得全詩節(jié)奏抑揚頓挫,讀起來瑯瑯上口。王佐良先生曾說,民謠的特點在于故事性強、戲劇性強和音樂性強,便于記憶和朗誦。馮塔納筆下的《兩只烏鴉》,集敘事凝練、諷刺犀利、詩意盎然和節(jié)奏明朗于一身,寥寥數(shù)筆,纖毫畢現(xiàn),令人回味無窮。(蔡海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3683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