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出處】出自北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釋義】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yuǎn)望的視線,那就是因?yàn)槲艺镜米罡摺?/p>
【解析】原詩為:“飛來山上千尋塔,詞語,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相傳東晉咸和年間,天竺僧人慧理登此山,嘆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因號其峰曰“飛來”,亦名“靈鷲峰”!兜秋w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识(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fù)不凡,想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shí)行新法的前奏。
這兩句的核心意思可以用一個成語“高瞻遠(yuǎn)矚”來概括。在中國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處于楚國之北的鄭國,是楚人問鼎中國必經(jīng)之途,而鄭國對于齊國來說,是抑制和抗擊楚國重要堡壘,故鄭國是齊楚爭奪的焦點(diǎn)。
齊桓公密切注視楚伐鄭,了解到南蠻的狼子野心后,為救鄭防楚,多次會盟中原各國諸侯,使得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大有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之勢。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初夏,齊桓公為遏制楚國北進(jìn),親率齊、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八國盟軍南征攻楚。鑒于當(dāng)時復(fù)雜的國際形勢,楚成王與斗子文高瞻遠(yuǎn)矚,制定了利國利民的韜晦之計,采取了尊周天子親近諸侯政策,使他們一時無法為難于楚。于是,周天子賜胙(古時祭祀供的肉),《•楚世家》記載:“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楚國這一策略,不僅取得了與中原各國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還可以以奉周天子之命為由,大力攻伐周邊不肯稱臣納貢的小國。楚成王開拓疆土滅亡的小國比楚武、文兩王時代還要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4934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