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致我親愛的孫女安妮 布瑞茲特里特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致我親愛的孫女安妮•布瑞茲特里特(死于1669年6月20日,年近叁歲七個月)

[美國]布瑞茲特里特

我雙手顫抖滿心困惑地拿出筆墨,

上蒼卻開啟苦痛驅(qū)散我的歡樂。

每當我對易逝的歲月寄予希冀,

我所遭遇的時常是失望的侵襲。

流逝的歲月本該使我多些睿智,創(chuàng)業(yè),

珍愛事物必先估算它們的所值。

另一個世界有沒有恒久的笑聲?

或者完美的幸福不帶一絲傷痛?

我深知她就像易凋的花朵一樣,

眼前開得絢爛,轉(zhuǎn)瞬即為幻象;

就像肥皂泡,或是易碎的破璃,

或像影子變幻莫測,追逐嬉戲。

我是如此愚蠢竟把上天的饋贈,

視為我的所有,當一切不再永恒。

別了我的寶貝!我不再有你相伴,

但只需稍等片刻,我們就會團圓;

我悸痛的心因此生出些許的歡樂:

天堂里的你正沐浴主無盡的恩澤。

(樊維娜譯)

【賞析】

安妮•布瑞茲特里特的詩歌是多種元素的混合體:既秉承了清教主義崇尚率直簡明,反對濫用辭藻,平白、質(zhì)樸、隱忍的特色,又融匯了強烈的直覺意識和個人情感,而她個人的宗教信仰和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又往往使她在思想上產(chǎn)生矛盾、疑慮重重。在《致我親愛的孫女安妮•布瑞茲特里特》這首詩里,詩人將失去親人之痛和自己對生命的體味及反思交織在一起,既有淋漓盡致的個人情感的闡發(fā),又有冷靜平淡的從宗教里得到解脫之后的余味,使和她一起感受那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復雜情感。

在詩的開頭一行,詩人使用了一個多義的點睛詞:“滿心困惑”(troubledheart),隱含了她身心所受的雙重煎熬。詩人的孫女在她57歲時去世,當時的安妮•布瑞茲特里特已經(jīng)被疾病折磨了大半生,離生命的終點行將不遠,而此時又遭遇孫女夭折之痛,因此“困惑”一詞又從另一個側(cè)面表露了她對上帝的質(zhì)疑:如果殖民地這片“蠻荒之地”艱難的生存條件、幾十年多種疾病纏身、年幼的親人一個個離去等等這一切都是上帝對他的“選民”的考驗,那么在她生命的暮年這種“考驗”似乎遠沒有結(jié)束,也許根本不會有結(jié)束的那一天。于是她開始懷疑《圣經(jīng)》經(jīng)文的真實性,懷疑是否真有上帝的存在,因為她的生命里沒有奇跡發(fā)生,她進而懷疑《圣經(jīng)》是否是他人的偽造之作。因此“困惑”一詞飽含了深刻的意?,詩人將一生的感受經(jīng)歷和眼前的迷茫傾注在這個詞里,看似樸素的詞語背后滌蕩著強烈的感情。詩中的“雙手顫抖”加強了“滿心困惑”傳達的意蘊:年老的無助、病魔的無情、心靈的惶惑和欲言語時舉棋不定的驚恐。由于殖民地生活的艱辛,布瑞茲特里特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心靈世界的探索,對上帝信仰使她能夠直面現(xiàn)實生活的艱難,但少女時期在英國度過的美好歲月成為她永久的回憶。雖然詩人在殖民地也嘗到了家庭生活的快樂,但隨著年幼的親人接二連叁地離去,加上疾病的折磨,許多個孤獨之夜她只能以淚洗面。

因此第二句的“上蒼”(heavens)含指天地萬物,影射了從英國來到殖民地后,周遭環(huán)境的極端惡劣帶來的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荒涼。比起英國豐富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所帶來的天堂般的歡樂,殖民地的生活是艱苦而貧乏的,于是便有了第四行表達的“失望”,因為有太多的東西在轉(zhuǎn)瞬間消逝,而詩人曾對它們寄予了美好的遐想。

第五、六兩行緊接著談到了世俗的物質(zhì)觀:根據(jù)東西的價格來估算它們的實際價值,詩人顯然對這一觀點持否定態(tài)度。幾十年的生活里她本應(yīng)該罵信非常講究實際的生存信條,尤其是在殖民地這塊荒涼之地,生存更成了一個不能回避的重要思考。而布瑞茲特里特則表達了她對物質(zhì)財富的蔑視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與熱愛。

生活中瞬間的感受、真切的體驗、歡樂和痛苦的片刻、沉默中的思索和思索后的頓悟,這都是無形的東西,無法像待售的商品那樣貼上標簽以體現(xiàn)其價值,但這些在詩人看來則是最珍貴的財富,無法用世俗的眼光來估量。這其中親人給她帶來的精神上的快樂和失去他們后隨之而來的劇痛便從筆端噴發(fā)出來。“另一個世界有沒有恒久的笑聲?/或者完美的幸福不帶一絲傷痛?”這兩句質(zhì)問涌動著詩人的悲憤和矛盾的感情。她希望孫女在另一個世界不再經(jīng)受塵世的痛苦,但又懷疑另一個世界會有完美的幸福,在她看來這個問題也許上帝也給不出確定的答案,因此她聊以自慰地感嘆說孫女“就像易凋的花朵一樣”,接著還使用了“肥皂泡”、“玻璃”和“影子”等意象進一步強調(diào)了美的短暫易逝和生命的脆弱,這和前面所說的珍貴的東西總是片刻即逝的表達遙相唿應(yīng)。但詩人對上帝的質(zhì)疑只停留了短暫的一段時間,她生命的意義是從幼時篤信的宗教信仰里開始的,那里有和父母斬不斷的聯(lián)絡(luò),是她生命的源,也是靈魂最后的歸宿,所以生命里的一切,尤其是珍貴易逝的東西都屬上帝所有,她只不過是個暫時的借貸者,最終一切還要交還給上帝。在詩人看來,她的孫女也是上帝的短暫的贈與,最終要回到上帝身邊,而她自己也向往著不久在天堂里把孫女陪伴。

詩的最后兩句充溢著對上帝榮光的贊美和對自己的寬慰,和開頭兩句里的痛苦猶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了在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后詩人又對上帝信仰的虔誠回歸,痛苦在頃刻間幻化成天堂般的幸福。

安妮•布瑞茲特里特生活在17世紀英國殖民地開拓的最初時期,當時對知識的求索被認為是違背上帝的意愿的,女性也被嚴格限制在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中。但深厚的古典文學和藝術(shù)修養(yǎng),對世俗生活的熱愛,以及文藝復興時期詩風的影響,往往使她不由自主地在清教主義清規(guī)戒律的縫隙間揮灑熾烈的個人情感,在瞬間感受生命,在凝思里守望永恒。(樊維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69290.html

相關(guān)閱讀:杜甫《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原文及翻譯
荷笠?guī)﹃,青山獨歸遠
拉伊莎_詩歌鑒賞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季節(jié)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