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者的秋天
[奧地利]特拉克爾
黑暗的秋天帶著果實和豐收來臨,
美麗的夏日還閃著枯黃的光。
一絲純藍綻出廢棄的小屋;
鳥兒的飛翔因古老的傳說而撲撲作響。
紅酒已釀好,溫和的寂靜充滿了
對黑暗的提問輕輕的回答。
荒山上十字架隨處可見;
群畜迷失于紅森林。
云朵過池墻的鏡面;
農(nóng)人安閑的神情歸于寧靜。
傍晚藍色的翅膀極輕柔地觸及
千枯稻草的頂蓋,漆黑的大地。
星星即將在疲憊者的眉毛中巢居;
邀約靜靜降臨凄清的茅舍
而天使輕輕走出戀人藍色的
眼睛,他們在痛苦中更加溫柔。
蘆葦喧嘩,當(dāng)露水在黑暗中
從枯柳樹滑落,漠然中沖擊著陣陣悲涼。
(先剛譯)
【賞析】
此首詩作最早收錄在特拉克爾自編的第二部詩集《賽巴斯蒂安在夢中》(1914),翌年這部詩集由萊比錫的庫爾特•沃爾夫出版社出版,共收錄50首詩作,但詩人生前沒有能看到自己的詩集出版。
理解特拉克爾的詩歌必須要注意到他的身世。他出生于一個特殊的家庭之中,母親對于他和妹妹總是充滿冷漠和敵意,而父親卻給予他們兄妹溫暖的慈愛。特拉克爾自少年開始就陷入與妹妹格蕾特不正常的感情?葛之中。對于父親的愛,對于母親的仇恨,以及對妹妹近乎亂倫的罪惡意識等多種復(fù)雜的情緒始終纏繞在他的心中,成為他終生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這些沉淀于心底或者說嵌入靈魂深處的情感直接成為影響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些也是打開他詩歌之門的一條重要通道。特拉克爾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他對于深藏于黑暗中的秘密的熱切追尋,詩歌內(nèi)部充滿冷峻的孤寂之美和深邃的死亡之感。
這首詩共有三節(jié),每節(jié)由六行組成,結(jié)構(gòu)和諧勾稱,語言干凈純?nèi)弧T娙酥I造出一種靜謐氛圍,傷感語錄,而這種氛圍如同一幅表現(xiàn)主義的美術(shù)繪畫,色彩灰暗,陰冷凝重。詩人內(nèi)心的矛盾、掙扎糾結(jié)盤旋于詩歌文本之上,顯得超絕與寧靜。
先看看詩歌第一節(jié)中的前兩句:“黑暗的秋天帶著果實和豐收來臨,/美麗的夏日還閃著枯黃的光。”特拉克爾用筆奇特,他以截然不同的顏色修飾所描寫之物,凸顯出一種復(fù)雜矛盾的心理特征。“黑暗”修飾秋天,奇崛冷峻。秋天本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卻在詩人筆下變成了“黑暗”的所在。而在下一句中“美麗”成了“夏日”的飾語,“美麗的夏日還閃著枯黃的光”,前后兩句在情感色彩上產(chǎn)生鮮明的對比。人們在對特拉克爾的詩歌進行詮釋時一般都認為,他詩歌中的“黃色”代表著,而“黑暗”、“黑色”意味著一種不祥的征兆。由此可見,首節(jié)前兩句突出了詩人對于美麗純潔的事物(暗指詩人自己與妹妹的關(guān)系)的兩種復(fù)雜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現(xiàn)出留戀;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討厭、痛恨等復(fù)雜的心態(tài)。這種矛盾情緒貫穿于詩歌的始終。
再看第二節(jié)的前兩句:“荒山上十字架隨處可見;/群畜迷失于紅森林。”“隨處可見”的“十字架”對應(yīng)著“迷失于紅森林”之中的“群畜”。“十字架”在西方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隱喻,象征受難與救贖。而代表生命個體的“群畜”卻迷失于茫茫的森林之中,表現(xiàn)出個體在精神上尋求自我拯救時,由于到處布滿“十字架”的重壓而無奈與痛苦。這些“荒山上”遍地的“十字架”成為詩人心中無法逃避的沉重的道德審判,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起因。
詩人這種靈魂的掙扎一直貫穿到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星星即將在疲憊者的眉毛中巢居;/邀約靜靜降臨凄清的茅舍”。詩中“茅舍”這個意象,不過是第一節(jié)中“小屋”的重現(xiàn)。詩人渴望那里面“紅酒已釀好”,有“溫和的寂靜”的氛圍,有“農(nóng)人安閑的神情”等等。這就折射出詩人想為內(nèi)心尋找一點溫暖和安慰、想沖出痛苦的樊籬的強烈愿望。而最終帶來的卻是一種被分割被剝離的孤單和無所皈依的痛苦,最終陷入了更深的孤獨與絕望。當(dāng)“天使輕輕走出戀人藍色的/眼睛,他們在痛苦中更加溫柔”;當(dāng)“露水在黑暗中從枯柳樹滑落”,沖刷詩人內(nèi)心的只有陣陣的悲涼。喧嘩的“蘆葦”,使人很容易想起著名哲學(xué)家帕斯卡爾的那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
閱讀特拉克爾的詩歌會發(fā)現(xiàn),顏色在他的詩歌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細部。在他的詩中可以強烈地感覺到眾多的顏色頻繁地出現(xiàn),以至于使產(chǎn)生“詩中有畫”的感覺,尤其是他在詩歌中不厭其煩地運用到“黑暗”這個意象。為什么詩人如此偏愛黑暗?為何執(zhí)著于對于“黑暗”的描寫?勃蘭兌斯曾對此有如下解釋:因為自我感覺和夜的感覺是一致的,即,首先是黑暗中的恐懼感,接著是一陣病態(tài)的愜意的戰(zhàn)栗,因自我感覺從這種恐懼感中更強烈地浮現(xiàn)出來。思與詩的對話在“黑暗”中通過語言之本質(zhì)被召喚出來。“黑暗”真正成了海德格爾所反復(fù)闡述的“詩意的安居”之所。特拉克爾關(guān)于黑暗和死亡的描繪,在德語詩歌世界里也唯有諾瓦利斯堪與其比肩。
特拉克爾把他對于自身的思考納入詩歌內(nèi)部,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罪孽,同時也深深感覺到恥辱和恐懼。在難以忍受的痛苦的驅(qū)迫之下他竭力尋找一種解脫的途徑,以便恢復(fù)內(nèi)心的寧靜。他用詩歌忠實地反映了一個希望贖罪的靈魂苦苦掙扎的歷程,同時他也洞察了自身的欲望和幻想,領(lǐng)略了黑暗命運的意義。(李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7302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