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頌
[英國]柯爾律治
安寧!我愛你的名字
勝過所有名聲和榮譽!
你永遠不會使我陷沉于
宗派的紛爭,卑劣的詭計;
因為沉思的真理的寵兒呵!
我早已將青春獻給了你,
并未等風暴驟起以怒吼使我喪膽,
我早已棄舟登上了堅定的河岸。
誰若對尋求你的神龕,
遲疑不決,步履蹣跚,
上帝就難得將你賜給他!
你的贗品饜足和懶散,
將會嘲弄這疲倦的俗子。
虛妄的希望和痛苦的憶念
將會攪擾心靈狂熱而昏沉的夢:
前面浮著氣泡,詞語大全,后面著陰魂[1]。
但你將以溫柔的手,
黎明時引我穿過熟識的草地;
并在那炎夏酷暑之中,
為我鋪設青苔斑斑的坐席;
而當秋風聚合又吹散
沐著月光的飄流的云霓,
你最能引起思緒、把心弦撥響,
它如行云般輕盈,流月般安詳。
感覺的心靈,追求的精神!
我愿把一切都向你獻呈,
當我在心中暗暗描摹著
宏偉的遠景未來的途程,
我又如隱士般冷眼睥睨
當代的人們當代的營生——
那狂熱的夢魘般的充滿血和奸詐的交易,
對其落淚實太愚蠢,付之一笑又太卑鄙。
(顧子欣譯)
【注釋】
[1]以“氣泡”喻“虛妄的希望”;以“陰魂”喻對往事的“痛苦的憶念”。
【賞析】
雨果曾經指出,“浪漫主義……只不過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而已”,其目的“只求帶給國家一種自由,即藝術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聽柭芍蔚倪@首《安寧頌》所歌詠的“安寧”就是詩人追求內心自由的體現。英國17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yè)革命雖然帶來了先進的工業(yè)化生產方式,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工業(yè)化對古典的自然美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的黑暗腐朽給下層勞動者帶來的損害,都是浪漫主義者所厭惡的,所以,英國的浪漫主義作家都對現實不滿,厭棄資本主義城市文明,而懷有憤世嫉俗、歸隱自然的傾向。湖畔派三位詩人均蟄居于英國西北湖區(qū),在美妙的自然環(huán)境中緬懷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xiāng)村生活,他們無法改變現實,就只好逃避現實,在邊遠的自然之境中保持安寧的心境,在這樣的心境中寫出溫婉清麗的詩篇。
《安寧頌》可以說是湖畔派詩人隱居生活狀態(tài)下的心靈日記,柯爾律治用詩的語言闡釋了安寧的哲學內涵。安寧并不是毫無動靜,而是一個沉思的狀態(tài),是詩人獲得生存力量的源泉,它就像堅定的河岸一樣,能抵御暴風驟雨、驚濤駭浪。詩人用風暴來比喻社會生活中的宗派紛爭和爾虞我詐,安寧就是讓主人公能夠遠離這些混亂,找到思想的落腳點,保持對生活的敏銳思考。對現實的不滿止于思考,一方面顯示了他們的消極與無力,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他們對待世界的封閉性和主觀性的態(tài)度。這種走向安寧的封閉是詩人們在現實中無法實現自己的想法和抱負之后在精神世界中找到的歸宿。“風暴驟起的怒吼”是詩人對現實斗爭的比喻,相對應的“堅定的河岸”則是湖畔詩人精神家園的詩意比喻。
詩的第二節(jié),詩人對安寧的真諦作了精妙的分析。首先,安寧是心靈真正的訴求,它不能有虛情假意,只有保持對安寧的虔誠追求,上帝才會賜予你安寧。詩人還對安寧作了區(qū)分,安寧的“贗品”是“饜足和懶散”,它帶給人的是“虛妄的希望和痛苦的憶念”,而真正的安寧則讓人進入“沉思”的狀態(tài),從而獲得真理的啟示。
真正的安寧也是美好心靈的培育者,詩人把它比喻為溫柔的少女,它指引著我們在炎炎夏日尋找清涼的坐席,只有處于安寧之境,人們才能夠神思于天地,在心中喚起輕盈和流麗的思緒,作美好的遐想。最后一節(jié),抒情主人公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他將追隨這安寧,保持詩意的感受和思想的活力。這安寧需要遺世獨立,對現實中“那狂熱的夢魘般的充滿血和奸詐的交易”冷眼旁觀,看透其荒謬的本質。
湖畔派詩人從歌頌法國大革命到產生抵觸情緒,到寄居英國西北湖區(qū),放情山水,緬懷逝去的寧靜的中世紀農村生活,對現實社會運動是保持距離的,直到拜倫和雪萊,才將英國的浪漫主義的積極性推向高峰。和湖畔派詩人相比,這兩位詩人加強了對現實的關注,更具批判精神,成為時代的同步舞者。拜倫和雪萊的追求是現實的,柯爾律治在本詩中所體現的追求則是內心的,這種內心寧靜之追求更像是全人類意義上的。人類天性中就有對于自然的依賴和迷戀,對這種天性的任何破壞和阻撓都是對人性發(fā)展的異化,詩人對這種天性的追求就是對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對人性之異化的對抗,這對抗雖不表現為現實的斗爭,卻有永恒的意味。(俞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7302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