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時刻
[柯爾及利亞]狄布
黑色的瘋狂時刻
已到。它的特征是——
仇恨,叫喊和刮風(fēng),
抹去黎明的眼睛。誕生出穴居的黑暗,
誕生出海洋的火光,
它丈量著深海的痛苦,
它重復(fù)著死亡。要認(rèn)識它并不困難
它是黑色的。它的特征是——
浴滿鮮血的葡萄藤,
黎明之叫喊與瘋狂。
(王容若譯)
【賞析】
詩歌是戰(zhàn)斗的號角。狄布的許多詩作充滿了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精神,這首詩就是這樣。通讀全詩,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熾熱的血液在這詩中奔騰。作者用這首《瘋狂的時刻》維護被壓迫民族的利益,維護殖民地人民的尊嚴(yán),反抗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表達(dá)了對自己的民族和祖國真摯而崇高的愛,成語故事?梢哉f,這首詩是詩人天才的見證。
正如喀麥隆作家蒙哥•貝齊所說:“黑非洲的第一現(xiàn)實,我甚至要說唯一深刻的現(xiàn)實,就是殖民主義及其由此而產(chǎn)生的一切后果……因此,寫黑非洲——這就是,擁護殖民主義,還是反對殖民主義。”有價值的黑非洲文學(xué),只能是反殖民主義的文學(xué)!动偪竦臅r刻》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而在二戰(zhàn)到20世紀(jì)50年代末60年代初這段時間,黑非洲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如火如荼,民族解放運動形成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民族獨立國家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殖民主義者難以找到一塊安定的綠洲。狄布感受到了這種動蕩、不安和反抗的氣息,他把這一時刻比喻成“瘋狂的時刻”,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瘋狂”,從而把握詩歌的主題。
狄布前后期詩歌有很大的不同,前期詩歌只是哀歌民族的苦難,后期則是用血與火控訴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罪行;前期詩歌抗議之中尚有幻想,后期則清醒地認(rèn)識到掌握自己命運的重要和人民自己的力量;前期詩歌對阿爾及利亞的未來感到茫然,后期則對斗爭充滿信心和激情;前期詩歌只是緬懷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后期則是對站在運動第一線的新的先進(jìn)人物大加歌頌。狄布用《瘋狂的時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黑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氣勢雄渾、色彩壯麗的畫卷。他用“黑色”這一意象形象地再現(xiàn)了黑非洲各國人民的斗爭生活,用“瘋狂的時刻”反映了民族覺悟的提高、民族意識的進(jìn)步、民族團結(jié)的加強、民族解放斗爭的壯大和發(fā)展。詩人感覺到革命的時刻已經(jīng)來臨,它有狂卷一切的力量,它是“黑色的瘋狂時刻”,這個瘋狂的時刻的特征是:“仇恨,叫喊和刮風(fēng)。”它要“誕生出穴居的黑暗,/誕生出海洋的火光”。這個瘋狂的時刻是人民憤怒的迸發(fā),“它丈量著深海的痛苦”,而且“它重復(fù)著死亡”。這一時刻是被壓迫的人民血淚的控訴,它是“浴滿鮮血的葡萄藤”,因此,人們一旦覺醒,這個時刻就變成對真正黎明的“瘋狂”。
當(dāng)然,或許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此詩,從而提供另一種解讀的可能。詩歌中“瘋狂的時刻”是用“黑色”這一暗色調(diào)來形容的,我們也可以把這一時刻看成是法西斯在臨死之前的絕望掙扎與反撲,因為它的特征是“仇恨,叫喊和狂風(fēng)”,這一“瘋狂的時刻”甚至可以把象征希望的黎明扼殺。一旦這一時刻來臨,那么這種“瘋狂”就會造成致命的威脅與殺戮,會再一次出現(xiàn)“二戰(zhàn)”時期那種大規(guī)模的“死亡”景象。從這個角度,我們更能看到詩人對于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意識。
整首詩歌并不長,卻有一股氣勢回蕩其中。句子短小精悍,語調(diào)鏗鏘,韻律和諧,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第三段中破折號和短音的出現(xiàn)更賦予了詩歌一種力量:它能使讀過這首詩的人熱血沸騰,感受到革命的激情與能量,促使人民為祖國的解放去貢獻(xiàn)自己的力量。(黨嘯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82635.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