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未走的路
[美國]弗羅斯特
深黃的林子里有兩條岔開的路,
很遺憾,我,一個過路人,
沒法同時踏上兩條征途,
佇立好久,我向一條路遠遠望去,
直到它打彎,視線被灌木叢擋住。
于是我選了另一條,不比那條差,
也許我還能說出更好的理由,
因為它綠草茸茸,等待人去踐踏——
其實講到留下了來往的足跡,
兩條路,說不上差別有多大。
那天早晨,有兩條路,相差無幾,
都埋在還沒被踩過的落葉底下。
啊,我把那第一條路留給另一天!
可我知道,一條路又接上另一條,
將來能否重回舊地,這就難言。
隔了多少歲月,流逝了多少時光,
我將嘆一口氣,提起當年的舊事:
林子里有兩條路,朝著兩個方向,
而我-我走上一條更少人跡的路,
于是帶來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方平譯)
【賞析】
據《美國詩歌百科全書》介紹,弗羅斯特曾自己聲稱,他寫《一條未走的路》受到好友的啟迪。他的好友托馬斯經常在信中抱怨自己沒有選擇另一條路,經常因沒能經歷另一種生活而遺憾。弗羅斯特或許曾以朋友的身份提出忠告:人生或許就是沒有回頭路,選擇任何一條路都意味著放棄別的路,都會有遺憾。詩中的“我”既可以泛指任何一個人,也可以特指他的朋友。他善于將常見的小事加以提煉、簡化,表達深刻的哲理或思想,這首詩就是代表。
詩的開篇,主人公就站在十字路口上,面對“兩條岔開的路”,但“沒法同時踏上兩條征途”。這兩條征途既是主人公的困境,也象征人人都要面臨選擇時的困境。人的一生中,常常會需要抉擇:職業(yè)、愛情、婚姻等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意味著放棄。我們往往會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因而“佇立好久”,選擇很難。
接下來主人公做出了選擇,而且給出了選擇的理由,這條路“不比那條差”,而且綠草茵茵。輕飄的兩句,顯得選擇并沒什么大不了的,與接下來兩句相呼應:“其實講到留下了來往的足跡,/兩條路,說不上差別有多大。”仿佛無論選擇哪條路,結果都“說不上差別有多大”。如果真正重要的并非選擇哪條路,那什么更重要呢?詩人處于個人主義興起的時代,強調獨立性和個性是時代的潮流。弗羅斯特認為,理想的人應該堅定地追求自我,應該是自立的、擁有獨特個性的人,有對自我的信仰、對愛的信仰、對藝術的信仰和對上帝的信仰。這里可以看出本詩所潛藏的另一層意思:如何選擇和選擇什么路不如行路的是什么樣的人重要。獨立、自立的人,在現實中面臨選擇時,很可能會選擇少有人走的路,而且往往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如果可以重走多好啊。第三節(jié)寫出了人人都可能存在的僥幸心理,萬一此路不通、不好,退回重走就不必如此艱難了。難以選擇的兩條路一般都不相上下,網絡語錄,“相差無幾”,如果可以“把那第一條路留給另一天”該有多好。然而人人都知道,“一條路又接上另一條,/將來能否重回舊地,這就難言”,F實中的路也許可以重走,但人生沒有回頭路,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走下去,頗有一種悲壯的感覺。
最后一節(jié)體現出,無論如何選擇,“多少歲月”、“多少時光”之后,都要面對選擇的后果;叵胪拢厥啄瞧、那條未走的路,慨嘆自己“走上一條更少人跡的路”,進而獲得“完全不同”的景象、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這條路可能更艱辛,更富挑戰(zhàn)性。然而也許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如他自己所說:“不要僅從表面理解我”。生活本身矛盾重重,面對自己特立獨行的選擇,最終的完全不同的景象,與選擇之初的期望一致嗎?還是出乎意料?回首一生,是慰藉還是遺憾?正如第三節(jié)所言:“兩條路,相差無幾。”這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也許只是主觀的想象,也許差別根本不會太大。“不比那條差”同時也暗含著不見得比那條路好多少。任何人回首往事時都可能會夸耀,想當初我怎樣選擇,然而只有走過,才知道當初的選擇究竟意味著什么。閱盡人生,“嘆一口氣,提起當年的舊事”也許才是最真實的感慨。
弗羅斯特的創(chuàng)作名言是“與眾相通的經驗,與眾不同的表達”,他要寫的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東西。這首詩中的兩條路,人人都會遇到,但其中的意味也許不僅僅是感嘆選擇之難,更多的是體現人生的矛盾。其他現代派詩人追求辭藻華麗,刻意注重形式,容易脫離現實生活;而他則提倡清新質樸的大眾語言,開創(chuàng)了一種流暢自然的詩風,“用日常聊天的語調建立他的詩行”,本詩就是絕佳的例證。他的詩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高遠的意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深受人們喜愛。艾略特起初認為他的詩歌“很乏味,而乏味的東西叫人讀不下去”,但后來也不得不承認他“也許是當今英美詩人中最卓越、最優(yōu)秀的一位了”。(馬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8744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