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德國]艾興多爾夫
天空,他一定有一天
悄悄地親吻過地面,
引得大地呀繁花繽紛,
在夢中把他思戀。
微風(fēng)在田野上吹拂,
麥穗兒在柔和地搖蕩,
森林在簌簌絮語,
夜色是如此清朗。
這時分,我的心靈
寬廣地展開了翅膀,
飛過這寧靜的大地,
恰像是飛向家鄉(xiāng)。
(飛白譯)
【賞析】
相對于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浪漫主義更偏重于情感敏感性的發(fā)掘。艾興多爾夫的詩歌創(chuàng)作秉承歐洲浪漫主義文學(xué)傳統(tǒng),人生哲理,其詩作形式質(zhì)樸,帶有民歌特色,強調(diào)靈魂與自然的統(tǒng)一,浸染著返歸自然的渴望,也隱含著濃厚的“喚起民族意識”的意圖。
《月夜》這首詩被許多評論家譽為德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典范之作,許多音樂家對之情有獨鐘,為其譜曲達四十一種之多。全詩始終回蕩著詩人對浪漫主義文學(xué)“幻想”與“自然”這兩大主題的回應(yīng)。
詩歌首段描繪了月夜中詩人對天與地的遐思。在德語中,天空是陽性詞,大地是陰性詞,天空曾經(jīng)帶著滿心溫柔的愛親吻大地,如今大地亦在夢中思戀他。語法中的詞性與上的擬人相映成趣。擬人似虛,但又虛中有實,將繁花似錦的大地凸顯出來。第二段染筆于大地上的景色,細細描繪微風(fēng)吹過時,田野中麥穗的柔態(tài),森林中的輕響,輕微的動態(tài)又進一步襯托出夜色的靜謐。詩歌的第三段,幻想的心靈登場了,這幻想的心靈展開了翅膀,飛越夜空與寧靜的大地,飛向家鄉(xiāng)。那么,詩人筆下的“家鄉(xiāng)”,是實指確實存在的,還是虛指靈魂的依歸呢?
艾興多爾夫和其他浪漫主義作家一樣,喜愛用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筆去描繪自然,《月夜》中的“家鄉(xiāng)”,同樣帶有這種濃厚的理想色彩。詩人對大自然深切的依戀,實際上飽含著對回歸自然的渴望,而對自然的向往,也暗襯出對現(xiàn)實的失望與憂愁。在月夜徘徊的詩人,認(rèn)定了自然與鄉(xiāng)野是他靈魂的家鄉(xiāng)。他的徘徊,不只為了美好安謐的自然,也為著在現(xiàn)實中找尋靈魂安棲之所。而靈魂能夠安棲的地方,也即是整個德國民族文化所植根的地方。全詩的結(jié)構(gòu)整齊,內(nèi)容看似淺顯卻意境閎深,在美好的向往中又籠罩著在現(xiàn)實尋求中的淡淡的孤寂之感。(胡曉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9233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