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箴言(節(jié)選)
[希伯來]《圣經(jīng)》
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
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
不義之財,毫無益處,
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
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饑餓,
惡人所欲的,他必推開。
手懶的,要受貧窮;
手勤的,卻要富足。
夏天聚斂的,是智慧之子;
收割時沉睡的,是貽蓋之子。
福祉臨到義人的頭,
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義人的紀念被稱贊,
惡人的名字必朽爛。
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
口里愚妄的,必致傾倒;
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穩(wěn),
走彎曲道的,必致敗露;
以眼傳神的,使人憂患,
口里愚妄的,必致傾倒。
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
強暴蒙蔽惡人的口。
恨,能挑啟爭端,
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明哲人嘴里有智慧,
無知人背上受刑杖。
智慧人積存知識,
愚妄人的口速致敗壞。
富戶的財物,是他的堅城,
的貧乏,是他的敗壞。
義人的勤勞致生;
惡人的進項致死。
謹守訓誨的,乃在生命的道上,
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
隱藏怨恨的,有說謊的嘴,
口出詳謗的,是愚妄的人。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
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義人的舌,乃似高銀;
惡人的心,所值無幾。
義人的口教養(yǎng)多人,
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
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
并不加上憂慮。
愚妄人以行惡為戲耍,
明哲人卻以智慧為樂。
惡人所怕的必臨到他,
義人所愿的必蒙應允。
暴風一過,惡人歸于無有,
義人的根基卻是永久。
懶惰人叫差他的人
如醋倒牙,如煙薰目。
敬畏耶和華,使人日子加多,
但惡人的年歲必被減少。
義人的盼望,必得喜樂;
惡人的指望,必至滅沒。
耶和華的道,是正直人的保障,
卻成了作孽人的敗壞。
義人永不挪移,
惡人不得住在地上。
義人的口,滋生智慧,
乖謬的舌,必被割斷。
義人的嘴,能令人喜悅,
惡人的口,說乖謬的話。
(簡體中文和合本)
【賞析】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所羅門箴言算不上完整的詩,只能說是詩體的或,它的基本形式是雙行詩,這兩行詩通常在內(nèi)容或形式上互相對應,構成一種平行關系。事實上,這種平行的雙行詩是圣經(jīng)詩歌的基本形式,這也是圣經(jīng)詩歌相對于現(xiàn)代詩歌來說最顯而易見的一個區(qū)別。所羅門箴言把許多的雙行詩隨機地排列在一起,每一句雙行詩都構成一個意義完整的、封閉獨立的單元,句與句之間并無邏輯和文意上的關系,因此相比于《智慧贊》,所羅門箴言是真正意義上的箴言。在《箴言》三十一章中,第一章至第九章只能算是整部《箴言》的序言部分,從第十章開始才是通常意義上的箴言。
所羅門箴言整理和收集了希伯來人一千多年來在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這些箴言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成為指導人,特別是年青人為人處世的重要資源。因此,箴言可以說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是箴言的特點。箴言的宗教色彩在整部圣經(jīng)中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它展現(xiàn)的是生活體悟及人生百態(tài)。例如這里所選的“夏天聚斂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時沉睡的,是貽羞之子”這一句,我們從中仿佛看到了鄉(xiāng)村生活中收割時的場景,聞到了田園的風味和泥土的氣息。箴言中這樣的句子很多,它們并非耶和華的訓誡,而是人對自身經(jīng)驗的總結,這與圣經(jīng)中其他篇章有很大不同。也許正是由于這種源于人、源于生活的智慧在《箴言》中顯得過于突出,《箴言》的收集者才特意在《箴言》的前九章花了極大的篇幅來強調(diào),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箴言的流傳在歷史上主要是依靠口述,通常是由長輩口述給年青人,年青人成長后再轉述給下一代,如此代代流傳直至收入圣經(jīng)。箴言的這一流傳方式使得許多箴言相互之間看起來頗為相似,這大體是由于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口誤而造成了版本的不同。其實,所有這些箴言大體上可以歸為六個大的主題,我們從這里所選的第十章就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
首先是智慧與愚昧,例如“心中智慧的,必受命令,/口里愚妄的,必致傾倒”這句。
在希伯來人的觀念中,智慧的人時刻留心著耶和華的訓誡,他也為耶和華所喜,所以他必然能接到耶和華的命令,也即得到拯救;愚昧的人則狂妄自大,不遵守戒律,因而他必然要墮入地獄。在這句中,我們還應注意到“心中”和“口里”的對應,這牽涉到《箴言》的第二大主題:言語及其力量。希伯來人認為,智慧之人是多思考、多實踐而少言語的,不過只要他說話,那這話必定是有益的金玉良言;相反,愚昧之人則是說得多而做得少,而且他說的話往往造成破壞,誤導別人,最終也自食其果。例如“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和“義人的口教養(yǎng)多人,/愚昧人因無知而死亡”這兩句。
在希伯來人看來,智慧之人必遵循耶和華的教誨,因而必是義人,愚昧之人無視耶和華,?勵志,驕傲狂妄,因而總是成為惡人,而這義人與惡人的對立及其相應的報應,就是《箴言》的第三大主題。例如“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饑餓,/惡人所欲的,他必推開”等,這一主題是《箴言》中出現(xiàn)最多的。出現(xiàn)較少的是《箴言》的第四大主題,家庭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智慧之子,使父親快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希伯來人認為,父母要給子女提供好的教育,使他們分辨善惡美丑,子女則要以良好的行為來使父母愉悅。
《箴言》的第五大主題是勤勞與懶惰,而相對應的則是第六大主題,富足與貧窮。這兩大主題經(jīng)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如“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講述的是勤勞致富的樸素道理。事實上,《箴言》中的這六大主題經(jīng)常會有交叉結合的時候,這是需要注意的。總的來說,這六大主題可以歸結為一組對比,智慧、義人、少言、有教養(yǎng)、勤勞、富足與愚昧、惡人、多言、無教養(yǎng)、懶惰、貧窮的對比。從這些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箴言》所?含的樸素的人生智慧直至今天仍是值得人們學習的。(程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19679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