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德國]容格爾
像一條魚,在紅通通的鍋子里
蹦跳,他們在沉重的痛苦中
失望地蜷縮著,可是,紅通通的鍋,
我預(yù)言,沒有一個能逃脫。
絕望又大大增加他們的痛苦,
膽怯的忍受。不安就像一張
滾燙的臥床,他們噴吐出深深的
死亡的恐怖,像黑煙一樣升向天空。
有沒有解救?——解救?——我聽到
什么聲音喊叫?無力的狂叫之聲!
城市喧嚷得多厲害!可是荒漠
和那些荒蕪的大森林沉默無聲。
在低賤者強力統(tǒng)治的地方,
毀滅是美好的。天神永遠
不喜愛平庸,也不喜愛動亂。
他們喜愛秩序和崇高的美。
不久,天神們的廣大的殿堂,
他們的大廳將被火光照亮。
它們將被大地的火焰映照得
輝煌通明,使人眼花繚亂。
你們的車子、翅膀、鰭翼都是銅的。
你們將得其所哉,像大鷹一樣
上下遨翔,仿佛黑色的獅子,
又仿佛迅捷的勇敢的魚。
火焰像薔薇樹籬一樣開花。
沒有香氣地燃燒。紅色的火焰
竄向各個城市,像銅彈一樣。
嘆息將像輕風(fēng)和塵埃一樣吹散。
(錢春綺譯)
【賞析】
在德國近代文學(xué)史上,提到弗·容格爾,人們很容易會想到他的哥哥恩斯特·容格爾。他們兩人同屬于“非法西斯作家群”。這群作家在納粹上臺后并沒有選擇逃亡而是繼續(xù)留在國內(nèi)。他們大都具有資產(chǎn)階級保守性的一面,同時又帶有人道主義的思想色彩,在對待希特勒政權(quán)的態(tài)度上常常表現(xiàn)出矛盾和猶疑。
弗·容格爾經(jīng)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親歷戰(zhàn)爭與死亡的考驗,對此有著深刻的體驗。他的很多作品直接取材于戰(zhàn)爭題材,并通過藝術(shù)的手法,以隱喻和影射的方式,把對戰(zhàn)爭和納粹深刻的批判揭示出來。這首《未來》代表了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藝術(shù)特色:風(fēng)格樸素而沉郁,意象駁雜而色彩濃烈。他并不過分追求形式特征,但在詩歌簡練的背后?含著強烈的感染力。這或許正是他內(nèi)心充盈的理性和道義的力量在詩歌中得以完美體現(xiàn)的緣故。
詩歌一開始,詩人并沒有向透露多少現(xiàn)實背景,而是以一個新穎奇特的比喻把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境況揭示出來,把對于“未來”的思考納入具體的歷史情景之中。“他們在沉重的痛苦中/失望地蜷縮著/像一條魚,在紅通通的鍋里蹦跳”,詩人在此以倒裝的語句著意強調(diào)荒謬的現(xiàn)實處境以及處于這一現(xiàn)實境遇下的“他們”的尷尬而痛苦的靈魂。“鍋中之魚”的比喻奇崛而深刻,“蹦跳”的逼真狀態(tài)更是把在戰(zhàn)爭之火烘烤之下備受煎熬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圖景生動而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深深震撼了每一個可以感覺、可以體驗的心靈。詩人在最后說到的“預(yù)言”,正是為了證實這一現(xiàn)實遭遇的不可掙脫。而這一不可掙脫的命運更加重了“他們”深深的絕望。
絕望乃痛苦的淵藪,痛苦必然加深更大的絕望。“絕望大大增加他們的痛苦,/膽怯的忍受。不安就像一張/滾燙的臥床”,“滾燙的臥床”承接前面的“紅通通的鍋子”,兩者相互指涉,相互印證。終于在熊熊火焰的炙烤之后,“他們”噴吐出深深的死亡的恐怖,像黑煙一樣升向天空。忍受煎熬的同時,就是在慢慢接受死亡。時間在流逝,而“我們”所遭受的嚴峻考驗并沒有絲毫的減輕,而是在經(jīng)歷著更為兇險的命運之火的考驗?植澜K于像黑煙一樣彌漫于整個城市的上空,在它里面可以聽見生的渴求以及撞擊靈魂的?喊。
“有沒有解救?——解救?”在黑煙的籠罩之下,“我”卻聽到清晰的?喊,這“無力的狂叫之聲”,這“城市喧嚷得多么厲害”。當命運之劍懸于頭頂之上,“我們”自然會想到“解救”,想到拯救自己的命運?墒“荒漠和那些荒蕪的大森林沉默無聲”,大森林的靜默和冷漠無聲更加襯托出人們悲慘而無所依傍的命運。在這一節(jié)中,詩人在句式和標點符號的運用上可謂獨具匠心,多個問號、感嘆號、破折號的交織運用預(yù)示人們無望乃至絕望的現(xiàn)實命運。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刻,生活在一個低賤者統(tǒng)治的地方。
在結(jié)束對人們遭受痛苦命運的揭示之后,詩人把對這種命運的思考引向未來,此節(jié)是思想轉(zhuǎn)向的過渡階段。“在這個低賤者統(tǒng)治的地方,/毀滅的是美好的”,詩人以反諷的口吻,痛陳納粹的殘暴與毫無人性的本質(zhì)。他們把毀滅當作一件美好的事情來做。但是,天神永遠“不會喜愛,也不喜愛動亂。/他們喜愛秩序和崇高的美”。這種追求把人們帶向希望之路,這也是有關(guān)未來的出路。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思想里帶有基督教中尋求彼岸的色彩。“不久”就是未來,“不久”天神們的殿堂和“他們”的大廳將被火光照亮。同時,它們也會將大地映照得輝煌通明,使人眼花繚亂。這些火光就是希望之火,是天神給予了他們以希望和力量,燃燒起抗爭的火焰,對抗低賤的統(tǒng)治者。
在詩歌的最后兩節(jié),詩人用一連串精巧的比喻勾畫出未來命運的模樣:你們的車子、翅膀、鰭翼都是銅的。/你們像大鷹一樣/遨翔;仿佛是黑色的獅子,/又仿佛迅捷的勇敢的魚;/而你們所燃燒起來的反抗的火焰又像薔薇樹籬一樣開花,/紅色的火焰竄向各個城市。詩人以生動的藝術(shù)手法描繪未來的圖景,他把人們從戰(zhàn)爭和專制統(tǒng)治所帶來的混亂以及人類的傷口中解脫出來,要讓這人間的“嘆息將像輕風(fēng)和塵埃一樣吹散”,使我們看到希望的堅實存在,未來就在“不久”的遠方,傷感句子。
整首詩意象混雜,色彩斑斕。此外,詩人多用短句,在語言表達上干脆、利索、準確、簡練。這些使整首詩閱讀起來節(jié)奏短促緊湊,鏗鏘有力。從精神氣質(zhì)講,容格爾屬于古典主義詩人。由于對于詩歌美與傳統(tǒng)的強調(diào),在德國詩壇,他是荷爾德林和格奧爾格等抒情詩人的后繼者。他詩歌的精神品質(zhì)顯現(xiàn)出人類的良知、勇氣、道德力量以及對未來充滿的希望。(李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0007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