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
[英國]阿諾德
別人都受我們質疑。你卻無憂無慮。
我們問了又問——你微笑而無言,
聳立在知識之顏。最高的山巒
向星空展示著他的雄偉壯麗,
把腳跟扎在海底堅定不移,
而把九重天作為他的家園,
只留下云霧籠罩的山麓的邊緣
讓凡人去徒勞地探索不已;
而你,你熟悉群星,你了解陽光,
你自修,自審,自信,自己建樹光榮
你在世間無人識,這又何妨?
一切不朽者必須忍受的苦痛,
一切折磨人的弱點和辛酸,
在你軒昂的眉宇間找到了無雙的表現(xiàn)。
(飛白譯)
【賞析】
在維多利亞詩人中,阿諾德的詩風比較獨特。他的詩浪漫主義溫情較少而古典韻味濃郁,顯得清澈純凈,富于哲理。這或許與他詩人兼批評家的雙重身份有關。他還好用詩歌形式闡述文學觀點或評論古典作家,這些詩同樣具有情理?佳的優(yōu)點。
《莎士比亞》是詩人諸多文學批評詩中較出色的一首。詩歌通過對英國文學泰斗莎士比亞的熱烈贊頌,表達自己對詩歌性質、目的的看法。全詩從內容上看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四行詩的上闋八行,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莎士比亞的高大偉岸:隨著歲月流逝、時代變遷,多少前輩作家受到后人責難,失卻了往日的榮耀。而莎士比亞的藝術成就卻超越時代,保持著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它如同雄偉的高山頂天立地地聳立在后人面前,令后人為之傾倒。它的偉大使誰都無法窮盡其無限豐富的內涵。十四行詩的下闋六行為第二部分,詩人筆鋒一轉,形象地指出莎士比亞之所以萬古不朽的原因:對自然的熱愛和理解(“熟悉群星”、“了解陽光”);強烈的道德感(“自修,自審,自信”);真實而嚴肅地表現(xiàn)生活痛苦和人性弱點的勇氣。
阿諾德對莎士比亞的上述評價是他以“詩歌是生活的批判”為核心的詩教觀的反映。
阿諾德生活在西方宗教信仰和傳統(tǒng)價值標準開始崩潰的時代,作為詩人,他幻想讓詩歌代替宗教,來填補人們信仰的空白,因此主張詩教,強調詩歌從自然中吸取營養(yǎng),并對生活作出自己的道德評價,認為通過富于道德感和真實感的詩歌的感化,就能實現(xiàn)社會改良的目的。今天看來,這種觀點也許有點迂腐可笑,但它畢竟包含著某些真理,尤其在“為藝術而藝術”之風盛行的當時,其進步作用還是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的。
此詩藝術上頗見功力。詩人把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具有情感的啟發(fā),又給人以理趣。中間插入的一段寫景文字顯得簡峻有力。詩人采用的十四行詩體,是伊麗莎白時代的一種介于彼特拉克體與莎士比亞體之間的體裁,上闋屬彼特拉克體(韻式為abba,abba),高三勵志,而下闋卻屬莎士比亞體(韻式為cdcd,ee),達到了一種既典雅規(guī)范,又富于變化的效果。(彭少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0347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