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音樂
[法國]莫雷河
聲音,可以捉摸出的柔聲細氣,
散失在樂器激越的音響中,
直透過無聲的墻壁,
激起欲望和懶散倦慵。
仿佛魔術師的棍棒一擺,
幻象在我的腦際。
她渾身素白,頭發(fā)黑過追思臺,
既苗條又豐滿,風致楚楚。
馬鞭草的枝條枯死在碧玉里。
壁毯深色,破璃窗碩大無比,
天花板深邃,坐墊厚實,
接吻熱烈,溫存舒適。
聲音,可以捉摸出的柔聲細氣,
散失在樂器激越的音響中,
直透過無聲的墻壁,
激起欲望,去掉懶散倦慵。
(鄭克魯譯)
【賞析】
《遙遠的音樂》是莫雷阿的一首象征主義代表詩作。作為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流派的旗手和代言人,名人故事,這首詩正體現(xiàn)了莫雷阿在《象征主義宣言》中所提及的象征主義就是要“給思想蒙上一層感覺形式的外衣”的創(chuàng)作主張。
音樂,由音樂家用樂器演奏出來的時候,是多么優(yōu)美動聽,而這首詩中詩人通過一系列象征意象,為我們演奏了一首無形而抽象的遙遠的樂曲。詩人沒有直接描寫這“遙遠的音樂”,而是憑借自己對遙遠音樂的內(nèi)心體驗,通過自己的直覺,努力捕捉某些瞬間的感覺和幻覺,將這一音樂再現(xiàn),曲折地表達了這遙遠的音樂給自己心靈帶來的震顫。
全詩分為四節(jié)。第一詩節(jié),詩人描寫遙遠的音樂如何從遠方飄來,飄進詩人的心間,“激起欲望和懶散倦慵”。第二詩節(jié),詩人借“魔術師的棍棒一擺”,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幻象:一個“渾身素白”的美麗女子。遙遠的音樂聲像魔術師的棍棒使詩人產(chǎn)生了這樣的幻想,或者說遙遠的音樂“柔聲細氣”地在空氣中“散失”,就如同這一白衣女子的美所營造的輕盈飄逸。第叁詩節(jié),詩人又用“馬鞭草的枝條枯死在碧玉里”,“深色”的“壁毯”、“碩大無比”的“玻璃窗”,“深邃”的“天花板”,“厚實”的“坐墊”等一系列意象,來表達詩人因遙遠的音樂而產(chǎn)生的心靈的開闊和平靜,進而描繪了一幅戀人之間熱烈接吻的溫馨場景,這一切都是樂曲創(chuàng)造的美。最后一個詩節(jié),首尾唿應,它是第一個詩節(jié)的重復,只是最后一句詩人做了小小的改動,正是這一改動體現(xiàn)了一種詩意的遞進:遙遠的音樂讓詩人擺脫了“懶散倦慵”,讓詩人浮想聯(lián)翩,激起詩人感受美的欲望,激發(fā)了詩人對美的感受力。
這首詩非常具有色彩感,如第二詩節(jié)中的女子“素白”的裝束,“黑過追思臺”的頭發(fā),第叁詩節(jié)中的“馬鞭草”、“碧玉”、“深色”的“壁毯”。有色有味有聲,是象征主義詩歌的一大特色。詩歌還采用了通感的表現(xiàn)手法,“遙遠的音樂”塬本是一種聲音,詩人卻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來加以表現(xiàn)。詩歌還極具音樂性,第一、四詩節(jié)前叁句用的是同一個韻腳,第一、二、四詩節(jié)的一、叁句和二、四句分別是同一個韻腳,形成了一種重復和循環(huán)。(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0561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