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花
[緬甸]敏杜溫
他頭上戴著勝利花;
我頭上戴著勝利花。
在咱們的國度里,
姑娘們遞過來的
盛開不謝的
勝利花!
別松懈!
當(dāng)和風(fēng)吹來,
黃金的時刻就要到來啦!
晨雞報曉放光華,
咱們愉快地行進在大地上。
朝著勝利的大鼓前進,
迎著朝霞敲響它。
讓咱們一起前進,
戴著勝利花!
(李謀譯)
【賞析】
佐基的詩以豪放著稱,詩句鏗鏘有力、感情奔放,富于聯(lián)想;而敏杜溫則與此正好相反,詩句委婉動人、節(jié)奏明快,循循善誘,總是在輕松明朗的氣氛中詮釋出詩人的?國之情、赤子之心。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出色的翻譯家,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20世紀60年代曾翻譯過陳毅副總理多首訪緬詩歌,同時還把白居易的多首古詩譯成流麗典范的緬甸文。
1929年,敏杜溫進入緬甸仰光大學(xué),接觸到實驗派詩歌并積極投身到這一運動中。30年代的緬甸,民族民主運動進一步高漲,緬甸的有識之士,為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提出抵制英貨、穿緬甸自織的土布,他們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在集會上熱情宣傳,一時之間穿土布成為愛國的象征、進步的標(biāo)志。敏杜溫的《親愛的姑娘》、《他的喜悅》、《新年的水》等名詩,便寫于這個時期。1936年,敏杜溫赴牛津大學(xué)、倫敦大學(xué)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學(xué)習(xí),主修梵文、巴利文、藏文等課程。留學(xué)英國期間,敏杜溫進一步豐富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開闊了視野,他利用假期到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游歷,考察了當(dāng)時歐洲正在興起的納粹主義和法西斯組織,參觀了巴黎世博會,游覽了英國諸多風(fēng)景名勝。西方國家的發(fā)達與緬甸的落后,深深地震撼了敏杜溫,同時更為身處英國統(tǒng)治下的祖國感到擔(dān)憂。因此,當(dāng)身處異國的敏杜溫欣聞緬甸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之時,心中萬分激動,情不自禁地寫下了《勝利花》,希望緬甸能夠早日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走上偉大的民族復(fù)興之路。
《勝利花》一詩,寫于1938年1月4日,全詩都充滿著積極向上、昂揚挺拔、渴望獨立之情。首句“他頭上戴著勝利花;/我頭上戴著勝利花”,人人都帶著勝利的花朵,人人都充滿著必勝的信念,讀來令人精神振奮,洋溢著一股即將當(dāng)家做主的喜氣。“別松懈!/當(dāng)和風(fēng)吹來,/黃金的時刻就要到來啦!”一句,說明只要緬甸人們都起來與英國殖民者做堅持不懈的斗爭,緬甸獨立的那一天一定會到來。“黃金時刻”,指的就是緬甸獨立的日子。“朝著勝利的大鼓前進,近義詞,/迎著朝霞敲響它。/讓咱們一起前進,/戴著勝利花!”一句,作者號召?甸人民,為了?甸的獨立、人民的自由與幸福,一起行動起來,一起戴著勝利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種族,肩并著肩、手拉著手,迎著朝陽映照下的彩霞,敲響戰(zhàn)斗的大鼓、勝利的大鼓,向殖民主義者進攻、進攻、再進攻,直到把他們?nèi)框?qū)逐出緬甸的領(lǐng)土。
全詩沿襲了敏杜溫一貫委婉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以“勝利花”作為意象,婉轉(zhuǎn)而又強烈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拳拳愛國心。詩中語言清新自然、節(jié)奏明朗輕快,娓娓道來,沒有絲毫政治說教的感覺,似乎是一個長者在向我們傾訴自己的愛國之情,又像一個音樂家在奏響戰(zhàn)斗的旋律,激勵人們?nèi)?zhàn)斗,給人力量、催人奮進。(謝茂發(f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1337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