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寂靜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寂靜

[日本]松尾芭蕉

寂靜似幽冥,

蟬聲尖厲不稍停,

鉆透石中鳴。

(陸堅譯)

【賞析】

在寫作《奧州小道》的旅途中,松尾芭蕉于1689年(日本元?二年,中國康熙二十八年)訪問山寺(今山形市山寺的寶珠院立石寺)時作出此徘句。

句中“寂靜”,是芭蕉對自己內(nèi)心狀態(tài)的描寫。面對滿山寂寞的景象,芭蕉內(nèi)心也不禁陷入閑寂的境地。正在這種景況下,又聽到蟬的叫聲,自然更增加和強調(diào)了閑寂境地的程度。“鉆透”,是指聲音深深地穿透進去了。這是十分準確地把握了當(dāng)?shù)氐牡乩硖卣骱惋L(fēng)俗習(xí)慣所作的生動描繪。

這一俳句,在寫作手法上最明顯的特點是以有聲寫無聲,以動寫靜。在生活中,動和靜是對立的,但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反而相成的。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有時描寫某種情態(tài),若單從它本身的狀態(tài)去寫,反倒不易達到最佳效果;如果從它相反的方面去表現(xiàn),則往往可達到相成的目的。芭蕉此作,也體現(xiàn)了這一藝術(shù)辯證法。寫動而顯示靜,通過蟬鳴而反襯內(nèi)心的閑靜。

這種以動顯靜,使靜態(tài)不板滯、有生氣的作品,勵志簽名,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梢姷。靜中見動,可以使人更加有靜穆之感。明朝袁中道在《爽籟亭記》中曾仔細地記述過這種體驗。他愛靜坐石下聽泉聲,其聲變態(tài)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鷗弦鐵撥,已如疾雷震霆,搖蕩川岳。故予神愈靜,則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蕭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塵垢,灑灑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則吾神愈靜也。”泉聲越是喧鬧,作者的心神就越覺寧靜;反之,心神越靜,也就更感受到泉聲的喧騰。

芭蕉此作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與袁中道的論述也相一致。芭蕉這一俳句,初稿時是“山中有山寺,蟬聲滲到石中去”,后來正式成文時,因考慮到在山形市(今稱山形縣)有一名叫立石寺的山寺,所以就把“山寺”略去。原來所用的“滲到”一詞語,似乎有顏色附著在物體之上的感覺,其程度,常是表面的,沒能表現(xiàn)出聲音的響度和給物體影響的深度。因此,改為“鉆透”一詞語,則更準確而形象。(陸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1635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