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波蘭]伊瓦什凱維奇
香的利普采——萊蒙特⑴筆下的村莊
普普通通,平平常常
溝溝塹塹涌著釀蜜的
花的波浪
一垛垛麥子像金色的玫瑰
交錯的河流像藍色的,詩句?帶
布祖拉、姆羅瓦、皮利查和烏特拉塔[2]
有的是湊湊細流,有的奔騰澎湃
白楊像煙囪
煙囪像白楊
乳白色的兄弟排列成行
紫紅色的三葉草
遍布在遼闊的田野上
茂密的赤楊林
投下深藍色的樹影
青苔爬滿了樹身
成熟了的黑莓
芬芳誘人
柏油路在驕陽下熔化
閃著耀眼的光華
把你向波蘭招引
叫你如何不想她
(易麗君譯)
【注釋】
[1]萊蒙特(1867-1925),波蘭家。利普采是他的長篇小說《農民》中的村莊的名字,在波蘭語中與七月同音。
[2]都是波蘭境內的河流。
【賞析】
飄香的利普采——飄香的七月——飄香的七月的利普采——飄香的七月的村莊。在波蘭語中,“七月”的發(fā)音與小說家萊蒙特筆下的村莊同音。詩歌題目中的時間“七月”與第一詩行中的地點“利普采”轉眼間就完成了相互置換,好像魔術師手中的戲法一樣,兩指拈動之間,絢爛繽紛的鄉(xiāng)村田野就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了:
它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因為這就該是鄉(xiāng)野的夏天最自然的景象——“溝溝壑壑涌著釀蜜的/花的波浪”。它的普通平常,還暗含在“利普采”的名稱里。這個世界上,果真有一個與七月同音的村莊么?我們不得而知。而這虛構在波蘭小說家萊蒙特作品中的村莊,卻有能力從紙面上抵達世界上任何一個可以閱讀的人的腦海中。利普采不再是某個具體的村莊的名字,它代表著波蘭的鄉(xiāng)村。整個的七月,整個的波蘭,有鄉(xiāng)村的地方,必然就會擁有那樣的溝壑,那樣的花浪。
從一開始,魔術師般的詩人伊瓦什凱維奇,就帶著我們翱翔到了七月波蘭的高空。俯瞰下去,是一個接一個的驚喜,一幅接一幅美不勝收的圖景:大琛大蜾的麥子像玫瑰,錯落纏綿的河流是?帶——這是花束的意象;白楊與煙囪都是筆直高聳的,乳白而頎長的巨人,遼闊的田野上遍布紫紅的三葉草——你可會聯(lián)想到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國旗么?它就恰恰是這紅白二色構圖而成的呢!
七月,花束,紅白雙色旗。是否開始感覺到詩人所譬喻的內容宏大非常了呢?在這里我們就要鏈接進本詩的背景了——這首詩收錄于1967年的詩集《一整年》。在歷史上,直至1989年以前,7月22日都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復興節(jié),也就是國慶日?梢,這是一首節(jié)日的頌歌,充滿了強烈的時代氣息。不過,時代氣息或政治色彩在欣賞這首詩歌的過程中并非重點,重要的而且更吸引人的,是充溢在作品中的盛大的色彩感、野性飄灑的豪邁氣概。
全詩的色彩流動非常活潑,然而也并非是炫目到底的,接下來,色塊就緩緩沉淀下來了——赤楊林深藍色的樹影、青苔、黑莓——我們的視線也隨之降落,順次掠過樹梢、樹身,沉進樹影,沒入豐厚的大地。最后,詩人靜靜地帶著你咀嚼回味波蘭的盛夏,仿佛我們經(jīng)歷了那樣一場視覺的精彩旅行之后,終于可以站在大地之上,注目于眼前柏油路的光華閃耀,色彩進一步凝聚,然后迸發(fā)……“把你向波蘭招引/叫你如何不想她”——這最后的一句譯詩,與我國五四時期的詩人劉半農膾炙人口的名句相合,盡管意境有熱烈和清平的區(qū)別,情感也有歡欣和惆帳的不同,但各盡其妙。在本詩中,就宛如歡快奔騰的河流入了平靜而漣漪陣陣的湖泊,引人遐思。(鞏亞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1730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