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雜吟(之一)
郭沫若
又當投筆請纓時,
別夕刁拋雛斷藕絲。
去國十年余淚血,
登舟三宿見旌旗。
欣將殘骨埋諸夏,
哭吐精誠賦此詩。
四萬萬人齊蹈厲,
同心同德一戎衣。
譯文:
又到投筆從戎的時候了,
我決心拋下妻兒,斷卻藕斷絲連之情。
離開祖國已經(jīng)十年,空余一腔血淚。
乘坐三天三夜的輪船,
終于看到了祖國上空揚著抗日的旗幟。
只要自己的尸骨埋在祖國的土地上,便引為最大的欣喜和安慰,我的一片赤誠、血淚凝聚成了這一首詩。
熱切希望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奮勇抗戰(zhàn),
同心同德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導讀:
這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詩。
1927年,郭沫若迫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捕,逃亡到日本。十年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眼看國難當頭,名言警句,自己卻遠離他鄉(xiāng),身在敵國,愛國之心與骨內之情必須有所取舍。他堅決地為了前者而放下了后者,迅速回到了祖國,投身于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之中。他回國不久,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歡迎詩人返國的宴會上致答詞說:“沫若為赴國難而來,當為祖國而犧牲,”言辭鏗鏘,慷慨激昂,是這首詩的最好注釋。
誦讀全詩,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一條思想的紅線,把全詩貫穿為一體,每一句,每一字都閃著光,含著情,殷殷切切,動人心弦,氣勢豪邁碎碟,節(jié)奏高昂,將一腔愛國熱情描述得維妙維肖,回腸蕩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1996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