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遺囑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遺囑

[烏克蘭]謝甫琴科

當我死后,請將我

在墳?zāi)估锇苍幔?/p>

葬在親愛的烏克蘭

茫茫草原中央,

要讓我能望見原野

和第聶伯的浪潮,

要讓我能聽到河水

在陡岸下咆哮。

待到滾滾河水洗凈

烏克蘭的地面,

把仇敵的全部污血

沖進大海碧藍,

我才會離開山崗平原,

飛向上帝去頂禮……

在這一天來到之前

我不承認上帝。

安葬了我,就站起來,

砸斷身上鐵鏈,

用兇殘的敵人之血

去把自由澆灌。

在自由的大家庭里,

在新的大家庭里,

別忘了用告慰的話

輕聲向我奠祭。

(飛白譯)

【賞析】

《遺囑》是謝甫琴科抒情詩的代表作,寫于1815年。當時,他又一次回到故土烏克蘭,親眼目睹了烏克蘭農(nóng)奴的悲慘生活,完成了詩集《三年》(1843-1845),《遺囑》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詩的第一段充滿了對烏克蘭的強烈的眷戀之情,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的幻想——一種對自由的幻想。詩人意識到,人生,在他那個時代,終其一生也不能目睹人類的解放。

那么,怎樣分享人類自由的幸福,怎樣參與人類解放的事業(yè)呢?可以說,他在這份著名的“遺囑”中作了回答。首先,他在詩的開頭宣布了他對自己死后的安排:“當我死后,請將我/在墳?zāi)估锇苍幔?葬在親愛的烏克蘭/茫茫草原中央”,這樣,他就能享受的時候所不能享受的自由,就能自由自在地眺望茫茫無際、無拘無束的原野,就能隨心所欲地傾聽第聶伯河的自由奔騰和高聲呼?。雖然詩句中包含著悲涼,但這種悲涼被豪邁的激情和強烈的憧憬所壓倒、沖淡。

這還是一種對個人自由的向往,然而,從第二段流露出的詩人的情緒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把“小我”融進了人類的解放事業(yè),他希望自己死后能守望烏克蘭的山崗平原,他盼望仇敵的污血全被沖洗的時刻早日降臨烏克蘭的大地。

《遺囑》的結(jié)尾情緒激昂而又深情。他號召人們站起來砸爛身上的鎖鏈。他相信總有一天,俄國各族人民將成為一個自由的大家庭,他的名字也將被大家庭中一代代自由的成員所緬懷:“在自由的大家庭里,/在新的大家庭里,/別忘了用告慰的話/輕聲向我奠祭。”

詩人在彼得堡病逝之后,人們幾經(jīng)周折,終于得以按照《遺囑》中詩人的遺愿,把他遺體運回烏克蘭,安葬在第聶伯河畔的山崗,讓他永遠傾聽第聶伯河自由的歡唱。后來獲得自由的人們也沒有忘記這位為自由而奮斗的戰(zhàn)士,《遺囑》結(jié)尾處的這四行美麗的詩句已被刻在許多城市中的這位偉大詩人的紀念碑上。(吳德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22965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