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原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注釋
、明民:明,知曉巧詐。明民,意為讓人民知曉巧詐。
2、將以愚之:愚,敦厚、樸實,沒有巧詐之心。不是愚弄、蒙昧。此句意為使老百姓無巧詐之心,敦厚樸實、善良忠厚。
3、智多:智,巧詐、奸詐,而非為智慧、知識。
4、賊:傷害的意思。
5、兩者:指上文“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6、稽式:法式、法則,一本作“楷式”。
7、與物反矣:反,通返。此句意為‘德’和事物復歸于真樸。
8、大順:自然。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譯文
古代善于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于統(tǒng)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jīng)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樸,然后才能極大地順乎于自然。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賞析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主要講為政的原則。有一種觀點認為,從本章和下一章的內(nèi)容看,老子這部書的性質(zhì),一言以蔽之,是謂“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就是說,不外乎為統(tǒng)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劃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shù)。對于這種觀點,我們不敢茍同,我們的看法將在本章評析中詳述。
本章有“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數(shù)句,從文字的表面意思上去看,很容易得出“為統(tǒng)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劃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shù)”的結(jié)論。自古及后的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民群眾實行“愚民政策”,與老子“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不能說毫無干系,但并不能得出直接的結(jié)論。因為就老子的本意來講,他絕對不是為迎合統(tǒng)治者的需要而提出一套愚民之術(shù)的。有的學者說:“他是愿人與我同愚,泯除世上一切階級,做到物我兼我的大平等,這樣自可減少人間的許多齟齠紛爭!保◤埬独献印返60頁)也有學者認為,老子的愚民思想,后來被法家所吸取,成為越來越荒謬的愚民政策;而且一脈相承下來,要對形成以阿Q精神和不怒、不爭為特點的國民性負責。對于這種論點,我們不能同意。正如陳鼓應所說,“老子認為政治的好環(huán),常系于統(tǒng)治者的處心和做法。統(tǒng)治者若是真誠樸質(zhì),才能導出良好的政風,有良好的政風,社會才能趨于安寧;如果統(tǒng)治者機巧黠滑,就會產(chǎn)生敗壞的政風。政風敗壞,人們就相互偽詐,彼此賊害,而社會將無寧日了。居于這個觀點,所以老子期望統(tǒng)治者導民以‘愚’。老子生當亂世,感于世亂的根源莫過于大家攻心斗智,競相偽飾,因此呼吁人們揚棄世俗價值的糾紛,而返樸歸真。老子針對時弊,而作為這種憤世矯枉的言論!保ā独献幼⒆g及評價》第35頁)對老子“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的主張,陳鼓應先生有深入切實的評價,這個評價極為中肯。老子希望人們不要被智巧、爭奪搞得心迷神亂,不要泯滅原始的質(zhì)樸、淳厚的人性,要因順自然,而本章所講的“愚”,其實就是質(zhì)樸、自然的另一表述詞句!纠献拥赖陆(jīng)第六十六章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
【老子道德經(jīng)譯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33487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