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漢將李陵論》原文
論曰:“忠、孝、智、勇四者,為臣、為子之大寶也!惫使胖,奉以周旋,茍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漢李陵策名上將,出討匈奴,竊謂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虜非勇,棄前功非智,召后禍非孝,四者無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覽《史記》《漢書》,皆無明譏,竊甚惑之。司馬遷雖以陵獲罪,而無譏,可乎?班孟堅亦從而無譏,又可乎?按《禮》云:“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惫蕯《勒,是其所也!洞呵铩匪悦览?者,為能獲其死所。而陵獲所不死,得無譏焉?觀其始以步卒深入虜庭,而能以寡擊眾,以勞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盡力殫,摧鋒敗績,不能死戰(zhàn),卒就生降。
噫!墜君命,挫國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為俘虜,不可以言勇;喪戰(zhàn)勛于前,墜家聲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禍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為比,又何謬歟?
白居易《漢將李陵論》注釋
、為:當,做。
2、奉:奉行。
3、周旋:輾轉(zhuǎn)追逐。
4、茍:如果。
5、一:①一旦;②全部。
6、策名:寫入……名冊。
7、竊謂:我私下認為。
8、可:該做的。
9、遂:最終。
0、譏:批評。
、感到疑惑。
2、雖:雖然。
3、以:因。
4、而:然而。
5、從:跟著。
6、謀:為……謀劃。
7、軍師:軍隊。
8、死:為……死。
9、所:地方。
20、美:贊美。
2、?:?讀shěn,深視或下視。
22、為:因為。
23、獲所:到了該死的地方。
24、始:最初。
25、孰:誰。
26、及:到了。
27、殫:盡、完。
28、摧鋒:摧折鋒銳。
29、死戰(zhàn):拼死一戰(zhàn)。
30、卒:最終。
3、墜:喪失,敗壞。
32、挫:挫敗。
33、戰(zhàn)勛:戰(zhàn)功。
34、逭:讀huàn,免除。
35、躬:自身。
白居易《漢將李陵論》翻譯
我評論說:“忠、孝、智、勇這四個方面,是做臣子、做兒子最珍貴的東西啊。”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著并不斷追尋著它們,如果一旦失去了,這就不再是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兒子了。漢代的李陵名字列入上將的名冊,出兵征討匈奴,我私下認為,他不為國家的事業(yè)而犧牲不忠,活著投降匈奴不勇,放棄先前的功績不智,招致后來的禍患不孝,四個方面沒有一個是應該的,因而最終滅亡了自己的宗族,真可悲!
我讀《史記》《漢書》,發(fā)現(xiàn)對李陵都沒有明確的批評,私下很是為此感到疑惑。司馬遷雖然是因為李陵而獲罪的,然而對李陵沒有批評,是應該的嗎?班固也跟著司馬遷而沒有批評李陵,還是應該的嗎?按照《禮記》上說:“為別人的軍隊謀劃,失敗就要為此死去!彼允《溃@是死得其所啊!洞呵铩分兄再澝览堑难劬ι畛料乱,是因為它們死得其所。然而李陵到了該死的地方而不死去,能夠不得到批評嗎?我看他最初帶領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領地,而能用少數(shù)軍隊攻擊眾多敵人,憑著辛勞而擊敗充分準備,養(yǎng)精蓄銳的敵人,一再接戰(zhàn)一再勝利,他的功勞沒有誰比他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盡力量衰竭,摧鋒鋒銳遭受摧折而失敗的時刻,他不能夠拼死一戰(zhàn),最終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敗壞國君的使命,挫敗國家的威風不能夠被稱作忠;在匈奴人那里委屈自身,束手就擒成為俘虜,不能夠稱作勇;喪失戰(zhàn)功在前,毀壞自己家庭的名聲在后,不能夠稱作智;只顧自己免除罪行,而將災禍轉(zhuǎn)移到母親身上,不能夠稱作孝;他卻引用范蠡、曹沫來作比較,又是多么地荒謬!
白居易《漢將李陵論》賞析
《漢將李陵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詞作品。
白居易的代表詩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33591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