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長相思三首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白古詩

編輯: 淡泊明志 關鍵詞: 愛情詩句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長相思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
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聞余香。
香亦竟不滅,人亦竟不來。
相思黃葉落,白露濕青苔。


相關內(nèi)容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長安。
秋夜里紡織娘在井欄啼鳴,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燈昏暗暗思情無限濃烈,卷起窗簾望明月仰天長嘆。
親愛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長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萬丈波瀾。
天長地遠日夜跋涉多艱苦,夢魂也難飛越這重重關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斷心肝。

日色將盡花兒如含著煙霧,月光如水心中愁悶難安眠。
剛停止彈撥鳳凰柱的趙瑟,又拿起蜀琴撥動那鴛鴦弦。
只可惜曲雖有意無人相傳,但愿它隨著春風飛向燕然。
思念你隔著遠天不能相見。
過去那雙顧盼生輝的眼睛,今天已成淚水奔淌的清泉。
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請回來明鏡里看憔悴容顏。

美人在時,有鮮花滿堂;美人去后,只剩下這寂寞的空床。
床上卷起不睡的錦繡襲被,至今三年猶存曇香。
香氣是經(jīng)久不潤了,而人竟也有去無回。
這黃葉飄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
露水都已沾濕了門外的青苔。

注釋
⑴長相思:屬樂府《雜曲歌辭》,常以“長相思”三字開頭和結尾。
⑵絡緯:昆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金井闌:精美的井欄。
⑶。汗┳P用的竹席。
⑷淥:清澈。
⑸關山難:關山難渡。
⑹欲素:一作“如素”。素:潔白的絹。
⑺趙瑟:一作弦樂器,相傳古代趙國人善奏瑟。
⑻蜀琴:一作弦樂器,古人詩中以蜀琴喻佳琴。
⑼燕然: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此處泛指塞北。
⑽橫波:指眼波流盼生輝的樣子。
⑾卷不寢:一作“更不卷”。
⑿聞余:一作“猶聞”。
⒀落:一作“盡”。
⒁濕:一作“點”。

參考資料:蘅塘退士 等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華文出版社 , :- .& 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 :- .& 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 :- .& 李靜 等 .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 .北京 :華文出版社 , :- .


相關內(nèi)容
相關內(nèi)容創(chuàng)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三首《長相思》的創(chuàng)作時間一般認為是在李白被“賜金還山”之后,大約是他被排擠離開長安后于沉思中回憶過往情緒之作。

參考資料:裴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 :- .& 蕭滌非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 :- .


賞析

作者:佚名

  其一

  這首詩大致可分兩段。第一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詩中描繪的是一個孤棲幽獨者的形象。他(或她)居處非不華貴──這從“金井闌”可以窺見,但內(nèi)心卻感到寂寞和空虛。作者是通過環(huán)境氣氛層層渲染的手法,來表現(xiàn)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寫所聞──階下紡織娘凄切地鳴叫。蟲鳴則歲時將晚,孤棲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寫肌膚所感,正是“霜送曉寒侵被”時候,他更不能成眠了!拔⑺嗥唷碑斒峭ㄟ^逼人寒氣感覺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羅帳燈昏”,益增愁思。一個“孤”字不僅寫燈,也是人物心理寫照,從而引起一番思念!八加^”(猶言想煞人)可見其情之苦。于是進而寫卷帷所見,那是一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詩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發(fā)出了無可奈何的一聲長嘆。這就逼出詩中關鍵的一語:“美人如花隔云端!薄伴L相思”的題意到此方才具體表明。這個為詩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遠隔云端。與月兒一樣,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長嘆”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348600.html

相關閱讀: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全詩賞析
《浣溪沙》譯文注釋_《浣溪沙》點評_蘇軾的詩詞
《唐多令?何處合成愁》譯文注釋_《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點評_吳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悵惘_全詩賞析
《桂殿秋?思往事》譯文注釋_《桂殿秋?思往事》點評_朱彝尊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