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代
作者:張籍
原文:
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相關內(nèi)容鑒賞
作者:佚名
《涼州詞》是樂府詩的名稱,本為涼州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diào)作詩,描寫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戰(zhàn)事。安史之亂以后,吐蕃族趁虛大興甲兵,東下牧馬,占據(jù)了唐西北涼州(今甘肅永昌以東、天祝以西一帶)等幾十個州鎮(zhèn),從八世紀后期到九世紀中葉長達半個多世紀。詩人張籍目睹這一現(xiàn)實,感慨萬千,寫了《涼州詞三首》,從邊城的荒涼、邊塞的侵擾、邊將的腐敗三個方面,再現(xiàn)了邊城慘淡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邊事的深切憂患。這是第三首。
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寫道:“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將七千里。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緣邊空屯十萬卒,飽食溫衣閑過日。遺民腸斷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痹〉摹段鳑黾俊芬舱f:“一朝燕賊亂中國,河湟忽盡空遺丘。連城邊將但高會,每說此曲能不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涼州淪陷未收的原因,是守邊將領的腐敗無能。張籍的這首詩正是表達這個思想主題,而詩的風格迥然有別!傍P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這兩句寫景,點明邊城被吐蕃占領的時間之久,以及景象的荒涼蕭瑟!傍P林關”,在今甘肅臨夏市西北。安史之亂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處在鳳林關以西,隨著邊城四鎮(zhèn)的失守,鳳林關亦已淪陷。在吐蕃異族野蠻掠奪、橫暴奴役下,鳳林關內(nèi),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歲歲年年只見寒水東流,白草叢生,黃榆遍地,一片蕭條。這里,詩人既用“白草黃榆”從空間廣度來寫鳳林關的荒涼,又用具體數(shù)字“六十秋”從時間深度來突出鳳林關災難的深重!傲铩边@不是夸張而是寫實,國土失陷如此之久,邊民災難如此之深,為什么沒有收復?原因在哪里?由此詩人發(fā)出了深沉的感慨、憤激的譴責。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鼻熬鋵戇厡⒇熑蔚闹卮蟆!敖猿兄鞫鳚伞,說明了邊將肩負著朝廷的重命、享受著國家的厚祿、擔負著人民的重望,守衛(wèi)邊境、收復失地是他們的天職。然而六十年來失地仍在吐蕃的鐵蹄下,這不是國政內(nèi)虛、邊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邊的將領無人提起收復涼州。邊將享受著國家優(yōu)厚的待遇,卻不去盡職守邊、收復失地,可見其飽食終日、腐敗無能。這兩句一揚一抑,對比鮮明,有力地譴責了邊將忘恩負義,長期失職,實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嘆。
此詩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詩人不是從正面圍繞主題來敘述,而是從側面落筆,這是此詩的一個顯著特色。一、二兩句從空間和時間描寫邊城深重的災難,看來似乎是控訴吐蕃的侵占罪惡,而聯(lián)系最后一句“無人解道取涼州”來看,詩人的用意是在用現(xiàn)實來譴責邊將,正是他們的失職而帶來的長期失陷,邊將已成了歷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鮮明的對照,嚴正譴責邊將無才無德,面對失去的山河熟視無睹。這一景一情,從側面有力地突現(xiàn)了卒句主旨的表達,義正辭嚴,酣暢淋漓。
相關內(nèi)容張籍 張籍(約~約),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yè)”。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古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368501.html
相關閱讀:竹枝詞二首?其一 劉禹錫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垂釣 白居易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臨洞庭 孟浩然
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