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攻原文翻譯
墨子《非攻》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啵洳蝗势澤,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義與不義之亂也。
墨子《非攻》注釋
、園圃(pǔ):園,果園。圃,菜園。
2、非之:說他不對。
3、上為政者:上面執(zhí)政的人。
4、以:因為。
5、攘(rǎng)人犬豕(shǐ)雞豚者:偷竊別人的狗豬雞的人。攘,偷盜。豕,豬。豚,小豬。
6、不義:不正當(dāng)。
7、是:代詞,此,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詞。
8、茍:假使。
9、茲:同“滋”,更加。
0、益厚:更嚴(yán)重。益,更。厚,重。
、欄廄(jiù):養(yǎng)家畜的地方。
2、不辜:無罪。
3、?:同“拖”,剝下來。
4、當(dāng)此:遇到這種情形。
5、天下:古人稱周朝統(tǒng)治的地區(qū)(包括各諸侯國)為天下。
6、攻國:攻打別國。
7、弗:不。
8、從而譽之:就(這件事情)來稱贊他。
9、若以此說往:如果用這個說法類推下去。往,向前行。
20、重(chóng):倍。
2、情:實在。
22、其言:指君子的錯誤言論。
23、奚說:怎么解說,有什么理由。
24、辯:同“辨”,分別。
25、甘:甜。
26、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27、辯義與不義之亂也:在分辨“義”與“不義”上,思想是混亂的。
墨子《非攻》翻譯
如果有一個人,進(jìn)入了別人家的果園,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聽說了就會責(zé)罵他,居上位執(zhí)政的人捕獲他之后會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處。至于偷別人的狗、豬、雞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進(jìn)入別人果園偷桃李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假如他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厲害了,罪責(zé)也更加深厚。至于潛入別人家牛欄、馬廄,牽走人家牛和馬的人,他不道義的程度又超過了偷別人的狗、豬、雞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如果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了,罪責(zé)也更加深厚。至于殺死無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劍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過了潛入別人家牛欄、馬廄并牽走人家牛和馬的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了。如果對別人的損害更加大,他的不道義就更加厲害,罪責(zé)也更加深厚。對此,世上有道義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會認(rèn)為它們不對,說這些是不道義的,F(xiàn)在到了放肆地攻打他國這件事上,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就(這件事情)來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分別嗎?
殺死一個人是不道德的,必會有一條死罪。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類推,殺死十個人就是十倍的不道義,必會有十條死罪;殺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義,必會有一百條死罪。現(xiàn)在最不道義的是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指責(zé)其錯誤,反而隨著稱贊它,說是道義的。實在不知道這是不道義的,所以才會記載下來留給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義的,又怎么解釋把那些不道義的事記載下來并留給后世這件事呢?
現(xiàn)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較少時說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時就說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會認(rèn)為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區(qū)別;嘗到的苦較少時說是苦的,嘗到的苦多了時就說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會認(rèn)為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區(qū)別,F(xiàn)在做了小的錯事,就明白是不對的。最大的不義是攻打他國,卻不知道不對了,反而稱贊它,說是道義的:這能說是知道道義和不道義的區(qū)別嗎?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們,在區(qū)分道義與不道義上是多么混亂啊。
墨子非攻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情欲譽之審,賞罰之當(dāng),刑政之不過失!笔枪首幽釉唬骸肮耪哂姓Z:‘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謀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師徒唯毋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以冬夏為者也,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今嘗計軍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撥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勝數(shù)。又與矛、戟、戈、劍、乘車,其列住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勝數(shù)。與其牛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勝數(shù)。與其涂道之修遠(yuǎn),糧食輟絕而下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shù)也。與其居處之不安,食飯之不時,饑飽之不節(jié),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shù)。喪師多不可勝數(shù),喪師盡不可勝計,則是鬼神之喪其主后,亦不可勝數(shù)。
國家發(fā)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若此甚眾。然而何為為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為之。”子墨子言曰:“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苯窆ト镏、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此然也?殺人多必數(shù)于萬,寡必數(shù)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萬兼之國,虛數(shù)于千,不勝而入;廣衍數(shù)于萬,不勝而辟。然則土地者,所有馀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盡王民之死,嚴(yán)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馀也。為政若此,非國之務(wù)者也!
墨子非攻翻譯
墨子說道:“現(xiàn)在的王公大人掌握著國家大政的,如果確實希望毀譽精審,賞罰恰當(dāng),刑罰施政沒有過失,……”所以墨子說:“古時有這樣的話:‘如果謀慮不到,就根據(jù)過去推知未來,根據(jù)明顯的事推知隱微!襁@樣謀慮,則所謀必得!
假如軍隊出征,冬天行軍害怕寒冷,夏天行軍害怕暑熱,這就是不可在冬、夏二季行軍的了。一到春天,就會荒廢百姓翻耕種植;在秋天,就會荒廢百姓收獲聚藏;膹U了一季,那么百姓因饑寒而凍餓死的,就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試著計算一下:出兵時所用的竹箭、羽旄、帳幕、鎧甲、大小盾牌和刀柄,拿去用后弊壞腐爛得不可返回的,又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再加上戈矛、劍戟、兵車,拿去用后破碎弊壞而不可返回的,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牛馬帶去時都很肥壯,回來時全部瘦弱,至于去后死亡而不能返回的,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戰(zhàn)爭時因為道路遙遠(yuǎn),糧食的運輸有時中斷不繼,百姓因而死亡的,也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戰(zhàn)爭時人民居處都不安定,饑飽沒有節(jié)制,老百姓在道路上生病而死的(解釋不明,道疾病而死中“道”非值為在道路上,當(dāng)屬介詞之類,《康熙字典》中有“道”又由也!抖Y?禮器》茍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此處或可解釋為由于患疾病而死。個人觀點。),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喪師之事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軍士因而陣亡的更是無法計算,鬼神因此喪失后代祭祀的,也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
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剝奪百姓的財用,荒廢百姓的利益,象這樣多,然而又為什么還去做這種事呢?(他們)回答說:“我貪圖戰(zhàn)勝的聲名,和所獲得的利益,所以去干這種事!蹦诱f:“計算他自己所贏得的勝利,是沒有什么用處的;計算他們所得到的東西,反而不如他所失去的多!边M(jìn)攻一個三里的城和七里的郭,攻占這些地方不用精銳之師,且又不殺傷人眾,而能白白地得到它嗎?殺人多的必以萬計,少的必以千計,然后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才能得到。擁有萬輛戰(zhàn)車的大國,虛邑數(shù)以千計,不勝其駐入;廣闊平衍之地數(shù)以萬計,不勝其開辟。既然如此,那可見土地是他所有余的,而人民是他所不足的。盡讓士兵去送死,加重全國上下的禍患,以爭奪一座虛城,則是擯棄他所不足的,而增加他所有余的。施政如此,不是治國的要務(wù)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393498.html
相關(guān)閱讀:陶淵明《贈羊長史》原文及翻譯 賞析
呂不韋列傳翻譯 讀后感
道人有道山不孤
后漢書?列傳?袁紹劉表列傳下原文及翻譯
宋史?陳摶傳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