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原文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注釋
、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dāng)時的游覽勝地。
2、“清時”句:意謂當(dāng)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3、把:拿著。一麾(huī):旌旗。江海去:吳興在長江以南,東南近海,故云。
4、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翻譯
太平時閑游有趣卻是無能,論悠閑愛孤云論靜愛山僧。我將手持旌麾向江海而去,行前到樂游原上眺望昭陵。
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賞析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此詩先說自己才華平庸,喜歡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凈,表達了一種閑適的生活意趣;然后寫自己臨上任前對長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達了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又不忍離京的忠君愛國之情。全詩以登樂游原起興,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杜牧這首詩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興體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余”的名篇。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閑”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云之閑見自己之閑,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閑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zhuǎn)。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于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于在京城抑郁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第四句再轉(zhuǎn)。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lǐng)情內(nèi)傷!倍鸥υ姡骸盁o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倍际莻髡b人口之句。但此詩寫登樂游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dāng)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閑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游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nèi)。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杜牧的代表詩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410800.html
相關(guān)閱讀:我們痛悼既往的愛情_詩歌鑒賞
鮑照《還都道中詩三首》原文及翻譯 賞析
辛棄疾《鷓鴣天?戲題村舍》原文翻譯及賞析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死亡賦格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