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武士?傳原文
武士?字信,世殖貲,喜交結。高祖嘗領屯汾、晉,休其家,因被顧接。后留守太原,引為行軍司鎧參軍。募兵既集,以劉弘基、長孫順德統(tǒng)之。王威、高君雅私謂士?曰:"弘基等皆背征三衛(wèi),罪當死,奈何授之兵?吾且劾系之。"士??曰:"此皆唐公客,若爾,必大有嫌。"故威等疑不發(fā)。會司兵參軍田德平欲勸威劾募人狀,士?脅謂曰:"討捕兵悉隸唐公,威、君雅無與,徒寄坐耳,何能為?"德平亦止。兵起,士??不與謀也。以大將軍府鎧曹參軍從平京師,為光祿大夫、義原郡公。自言嘗夢帝騎而上天,帝笑曰:"爾故王威黨也,以能罷系劉弘基等,其意可錄,且嘗禮我,故酬汝以官。今胡迂妄媚我邪?"累遷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歷利、荊二州都督。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定。高宗永徽中,以士↓仲女為皇后,故崇贈并州都督、司徒、周國公。咸亨中,加贈太尉兼太子太師、太原郡王,配享高祖廟廷,列功臣上。后監(jiān)朝,尊為忠孝太皇,建崇先府,置官屬,追王五世。后革命,更于東都立武氏七廟,追冊為帝,諸妣皆隨帝號曰皇后。先天中,有詔削士??偽號,仍為太原王,廟遂廢。
始,士?娶相里氏,生子元慶、元爽。又娶楊氏,生三女。元女妻賀蘭氏,早寡。季女妻郭氏,不顯。士??卒后,諸子事楊不盡禮,銜之。后立,封楊代國夫人,進為榮國,后姊韓國夫人。于時元慶已官宗正少卿,元爽少府少監(jiān),兄子惟良衛(wèi)尉少卿。楊諷后上疏出元慶等于外,以示退讓。由是元慶斥龍州,元爽濠州,惟良始州。元慶死,元爽流振州。乾封時,惟良及弟淄州刺史懷運與岳牧集泰山下,于是韓國有女在宮中,帝尤愛幸。后欲并殺之,即導帝幸其母所,惟良等上食,后?堇焉,賀蘭食之,暴死。后歸罪惟良等,誅之,諷有司改姓"蝮氏",絕屬籍。元爽緣坐死,家屬投嶺外。
后取賀蘭敏之為士?后,賜氏武,襲封,擢累左侍極、蘭臺太史令,與名儒李嗣真等參與刊撰。敏之韶秀自喜,?于榮國,挾所愛,佻橫多過失;榮國卒,后出珍幣建佛廬徼福,敏之乾匿自用;司衛(wèi)少卿楊思儉女選為太子妃,告婚期矣,敏之聞其美,強私焉;楊喪未畢,褫衰粗,奏音樂;太平公主往來外家,宮人從者,敏之悉逼亂之。后疊數(shù)怒,至此暴其惡,流雷州,表復故姓,道中自經(jīng)死。乃還元爽之子承嗣奉士?后,宗屬悉原。
士?兄士梭、士逸。
士棱,字彥威,少柔愿,力于田。官司農(nóng)少卿,宣城縣公,常主苑囿農(nóng)稼事。卒,贈潭州都督,陪葬獻陵。
舊唐書?武士?傳原文
武士?,并州文水人也。家富于財,頗好交結。高祖初行軍于汾、晉,休止其家;因蒙顧接,及為太原留守,引為行軍司鎧。時盜賊蜂起,士?嘗陰勸高祖舉兵,自進兵書及符瑞,高祖謂曰:"幸勿多言。兵書禁物,尚能將來,深識雅意,當同富貴耳。"及義兵將起,高祖募人,遣劉弘基、長孫順德等分統(tǒng)之。王威、高君雅陰謂士?曰:"弘基等皆背征三衛(wèi),所犯當死,安得領兵?吾欲禁身推?。"士?曰:"此并唐公之客也,若爾,便大紛紜。"威等由是疑而不發(fā)。留守司兵田德平又欲勸威等鞫問募人之狀,士?謂德平曰:"討捕之兵,總隸唐公。王威、高君雅等,并寄坐耳,彼何能為!"德平遂止。義旗起,以士?為大將軍府鎧曹。從平京城功,拜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初為義師將起,士?不預知,及平京師,乃自說云:"嘗夢高祖入西京,升為天子。"高祖哂之曰:"汝王威之黨也。以汝能諫止弘基等,微心可錄,故加酬效;今見事成,乃說迂誕而取媚也?"武德中,累遷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又歷利州、荊州都督。貞觀九年卒官,贈禮部尚書,謚曰定。顯慶元年,以后父累贈司徒,改封周國公。咸亨中,又贈太尉、太原王,特詔配饗高祖廟庭,列在功臣之上。孫承嗣,事在《外戚傳》。
?長兄士棱,性恭順,勤于稼穡。從起義,官至司農(nóng)少卿,封宣城縣公。常居苑中,委以農(nóng)囿之事。貞觀中卒,贈潭州都督。
次兄士逸,亦有戰(zhàn)功,武德初,為齊王府戶曹,賜爵安陸縣公。從齊王鎮(zhèn)并州,為劉武周所獲,于賊中密令人詣京師,陳武周可圖之計。及武周平,甚見慰勉,累授益州行臺左丞。數(shù)陳時政得失,高祖每嘉納之。貞觀初,為韶州刺史,卒。
武士?傳翻譯
武士?,字信,世代經(jīng)商,喜歡結交朋友。高祖李淵在隋朝時領兵屯守汾、晉,曾在他家休息,就此成為朋友。后來李淵留守太原,就任武士?為行軍司鎧參軍。招募的兵集中后,交給劉弘基、長孫順德統(tǒng)領。王威、高君雅私下對武士?說“:弘基等人都違背詔令不隨皇上征遼,該當死罪,怎把兵權交給他們?我們應揭發(fā)并送他有司治罪。”武士?說“:兩人都是唐公的門下客,若把他們治罪,豈不叫唐公對我們生嫌?”王威等人才心有疑不敢告發(fā)。那時,司兵參軍田德平想勸王威檢舉募兵的事,武士?威脅說:“討捕兵全都隸屬唐公。王威、高君雅沒有兵權,只不過寄身于留守之位罷了,能有什么作為?”田德平也就不再提此事。
李淵兵起,武士?沒有參與商議。后來以大將軍府(李淵為大將軍)鎧曹參軍隨從平定京師,受官光祿大夫、義原郡公。
自稱曾夢見皇帝騎著龍上天,皇帝笑著對他說“:你原是王威一黨的人,因為能阻止治劉弘基等人的罪,心意可嘉,而且曾禮待我,所以封你官作為答謝,現(xiàn)在為什么來討好巴結我呀?”后來升官至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曾任利州、荊州都督。
死后追贈禮部尚書,加謚為“定”。高宗永徽年間,以武士?的二女兒為皇后,所以又追贈并州都督、司徒、周國公。咸亨年間,再次加贈為太尉兼太子太師、太原郡王,附祭于高祖的廟廷,位列功臣之上。武后監(jiān)朝,又被尊為忠孝太皇,建崇先府,置官屬,追贈為五世王。武后革命,在東都立武氏七廟,追冊封為皇帝,他們的妻子們也隨皇帝而稱為皇后。先天年間,玄宗有詔削去武士?的偽帝號,恢復太原王名位,其廟也隨之而廢。
當初,武士?娶妻相里氏,生了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后來又娶楊氏,生了三個女兒。長女嫁給賀蘭越石,很早就守寡了。小女兒嫁給郭素慎,是個小官。武士?死后,兩個兒子對于楊氏繼母不盡人子之禮,楊氏心中懷恨。武后立為帝,封母親楊氏為代國夫人,后來進封為榮國夫人,封姊姊為韓國夫人。
那時,武元慶已任宗正少卿,武元爽任少府少監(jiān),還有堂兄弟武惟良任衛(wèi)尉少卿。
楊氏勸武后上疏請將元慶等調(diào)為外官以表示謙讓。因此,武元慶出京到龍州,武元爽到濠州,武惟良到始州。武元慶憂憤而死,武元爽后因犯罪被流放到振州。
乾封年間武惟良及弟弟淄州刺史武懷運與各州刺史到泰山朝覲。那時,韓國夫人的女兒在宮中,皇帝非常喜愛她。武后想一并殺死她,于是引導皇帝到她母親家里。惟良等送上食物,武后在食物中放了毒藥,韓國夫人的女兒賀蘭氏吃了,猝死。武后說是惟良等人意圖害主,皇帝立將他們處死。武后還指使有司改他們的姓為“蝮氏”,逐出武氏籍。武元爽也受株連而死,其家屬流放嶺外。
武后將賀蘭敏之繼為武士?之后人,賜姓武,承襲封號,提拔為左侍極、蘭臺太史令,與名儒李嗣真等人同在弘文館。敏之風采翩翩,頗為自恃,得到楊氏的溺愛。敏之倚仗外祖母之寵,輕佻放浪,頗多過失。榮國夫人死后,武后拿出許多珍寶錢幣要敏之建佛堂為外祖母祈福,敏之侵吞了自己用;司衛(wèi)少卿楊思儉的女兒被選為太子妃,婚期都已經(jīng)定下了,敏之聽說姑娘很美,強與之私通;榮國夫人的喪期未畢,敏之就脫掉孝服,奏樂作樂;太平公主到外婆家,連同跟隨而去的宮人,敏之都逼迫與之通奸。武后累積了這些事,到出了與太子妃私通之事,就揭發(fā)了他的各種壞事,流放雷州,上表讓他恢復原姓賀蘭。敏之在流放途中自縊而死。于是仍由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承祀武士?,宗屬均回來。
武士?的哥哥一個叫武士?,一個叫武士逸。士?字彥威,忠厚老實,在家種田。后來任司農(nóng)少卿、宣城縣公,曾經(jīng)主管苑囿的栽培種植的事。死后,追贈潭州都督,陪葬獻陵。
士逸字逖,有戰(zhàn)功,任齊王府戶曹參軍、六安縣公。隨從齊王守太原,被劉武周抓去,曾經(jīng)派一個人來說破賊的計策。
賊亂平后,提拔為益州行臺左丞,多次議論當世的得失,高祖很贊許,接受了他的一些建議。死時是韶州刺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473689.html
相關閱讀: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江南可?蓮,蓮葉何田田
蕭衍《芳樹》原文及翻譯 賞析
憂郁的玫瑰_詩歌鑒賞
個個詩家各筑壇,一家橫割一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