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王之渙《出塞》原文及翻譯 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王之渙《出塞》原文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王之渙《出塞》注釋

、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種管樂器,有二孔。

3、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diào)。

4、玉門關(guān):關(guān)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王之渙《出塞》翻譯

黃河發(fā)源于黃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間,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萬仞高山。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折楊柳的悲調(diào)曲,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guān)。

王之渙《出塞》賞析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七言絕句詩詞作品。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涌澎湃的黃河,發(fā)源于云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zhuǎn),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diào),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guān)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凍”、“征戰(zhàn)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王之渙字季凌(688年?742年),漢族,絳州人(今山西新絳縣)。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之渙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476448.html

相關(guān)閱讀: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三十六計之隔岸觀火第九計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戴叔倫《江鄉(xiāng)故人偶集客舍》原文及翻譯賞析
有個地方我從未去過,在經(jīng)驗之外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