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留侯論》原文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shù)。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fā),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蘇軾《留侯論》翻譯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jié)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斗,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fā)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給張良兵書。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里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zhí)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氣勢是不可以憑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發(fā)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里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里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tài)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yè),所以到最后,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qū)θ酥t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本痛朔艞墝︵崌倪M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這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么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并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zhàn)爭中是百戰(zhàn)百勝,但是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zhàn)斗力,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fā)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zhèn)サ模l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馊醿(nèi)剛,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
蘇軾《留侯論》賞析
《留侯論》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根據(jù)《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tǒng)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
《留侯論》并不全面評論張良的生平和功業(yè),而只論述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觀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過人之節(jié)。這個問題過去未有人道及,是作者的創(chuàng)見。
開頭一段是立論,提出能忍、不能忍這個命題!肮胖^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是泛言,舉凡忠勇、堅毅等等超乎常人的節(jié)操,全都包括在內(nèi)。以下則扣住《留侯論》本題,加以申說,將“過人之節(jié)”具體到“忍”字。說“忍”,又是從“‘勇”字來說,提出匹夫之勇不算勇,只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說,能忍,才是大勇;而其所以能忍,又是因為抱負甚大,志向甚遠的緣故。表面看來,勇和忍似乎是對立的,作者卻指出了它們的統(tǒng)一性,充滿辯證法,非常精警深刻。這是作者的基本論點,也是全篇的主意。雖然這里并未指名,實際是對張良而言。以下全是對張良的具體論證。
文中舉了張良狙擊秦王、進履受書、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三件事。這三件事表面看來似無關連,但作者卻敏銳地看到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提出了他的獨創(chuàng)見解。
第二段先從前兩件事說。人們孤立地看圯上老人贈書事,因而把一些神怪傳聞當作真實。作者把這件事同張良狙擊秦王聯(lián)系起來,把他為韓報仇不能忍小忿,逞匹夫之勇,與成大事所需要的大忍耐聯(lián)系起來,指出這是秦時的隱士對張良忍耐心的考驗觀察,其用意并不在書的授受。指出老人的行動所暗示的,都是圣賢間互相警示勸戒的道理。這幾層意思緊密鉤連,互為論證,結(jié)構(gòu)非常嚴密。拂去老人贈書的神奇色彩,關系到基本立論,因為如果這真是神怪的行為而非人事,就無法按常理論之。老人贈書的用意,則是從張良和老人的行動本身這兩個方面來論證。從張良講,他狙擊秦王的行動,是“不忍忿忿之心”的表現(xiàn),這種荊軻、聶政式的刺殺行為,在當秦勢方盛時無異于白白送死。老人因為痛惜其才,才“出而試之”,故意用傲慢無禮的舉動“無故加之”,極力摧折侮辱他,以磨煉他的性格,“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其“能有所忍”。從老人說,他對張良的一系列折辱舉動,顯然不是出于無心。當老人故意走到張良跟前墮履又命他取履時,張良“欲毆之”,仍有不能忍之心;因念其年老而下橋取履是“強忍”著,老人豈有不知,故又提出更帶侮辱性的要求:替我穿履!張良想,既已為老人取履了,就再替他穿上吧。這“能忍”的程度又進了一步,但老人還要再看看。他以足受履,笑而去,行了里許路,見張良只是目送著他,并無異常的表現(xiàn),這才再走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這就自己道出了有意試察的用心。太史公的筆墨也很傳神:寫張良“欲毆之”,“強忍”,“業(yè)為取履,因履之”,“殊大驚,因目之”,一連串帶動作的心理描寫把個“忍”字的深化過程刻畫得絲絲人扣。隨后因“平明”、“雞鳴”赴約仍然遲到而一再受到怒責,終于以“夜未半”即往,得到老人的首肯,完成了“忍”’的磨練。這給作者取為立論主題提供了材料。如果老人的用意是在贈書,只須將書授與即可;之所以“深折之”,正說明“意不在書”!扒移湟獠辉跁保谑箯埩寄苋,二者實為一個意思。
為了加強說服力,第三段又引史為證,再次申說上段之意。文中先引鄭伯能忍而不戰(zhàn)退敵,勾踐能忍而終滅吳國,以見忍的極端重要性,說明圯上老人何以要“出而試之”。又概述老人“深折”張良的情景,證明他的舉動確實是對張良的考察試驗。前者是從動機講,后者是從事實講,行動的目的則是“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后來的結(jié)果則是使張良達到了“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的境界。
以上都是就張良早年的兩件事而言,第四段又舉他后來在劉邦項籍斗爭中的一個例證以實之。沒有這個例證,張良在坦上的表現(xiàn),可以視為偶然;有了這個例證,上面的論證才開花結(jié)果,落到實處。這段的精妙之處在于,作者不是孤立地講張良,而是聯(lián)系到劉、項兩家的斗爭來舉例。文中把劉邦之所以勝和項籍之所以敗,歸結(jié)為能忍和不能忍,而以韓信求假封為齊王的事例,把劉邦之能忍歸結(jié)為系由張良成全,不僅說明了能忍對于張良、對于劉、項的事業(yè)的重大意義,還說明了紀上老人的啟導所起的巨大作用,大大增強了通篇議論的說服力。末尾以揣度作結(jié),謂子房的狀貌也表現(xiàn)出能忍的特征,思致新穎,風調(diào)翩翩,余味不盡。
蘇軾的詩詞作品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00117.html
相關閱讀:記著我_詩歌鑒賞
飲酒歌——為阿明塔斯之子亞歷山大而作_詩歌鑒賞
杜甫《寄韋有夏郎中》原文及翻譯 賞析
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原文翻譯及賞析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