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韓愈《論佛骨表》原文翻譯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韓愈《論佛骨表》原文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后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shù),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nèi)找皇常褂诓斯,其后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材識不遠,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維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shù)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創(chuàng)立寺觀。臣常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nèi),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茍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wèi)而出之于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惫胖T侯,行吊于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祓除不祥,然后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 豈不快哉! 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韓愈《論佛骨表》注釋

、佛骨:指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一節(jié)指骨。表:文體名,古代臣子上給皇帝的奏章的一種,多用于陳情謝賀。

2、臣某言:表開頭的一種格式,某是上表者的代詞。

3、“伏以’’二句:謂我以為佛教本是來自夷狄的一種宗教。伏,俯伏,下對上的敬詞。佛,此處指佛教。夷狄,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此處指天竺(今印度)。法,法度,這里指宗教。

4、“自后漢’’句:此為傳統(tǒng)說法,據(jù)今人考證,佛教傳人中國的時間要比這更早。

5、“黃帝’’二句:黃帝與下文的少吳、顓頊、帝嚳、堯、舜,禹,皆為傳說中上古時代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相傳他先后戰(zhàn)勝炎帝和蚩尤,為漢族始祖。

6、“少昊(hao浩)”二句:少昊,姓己,一說姓贏,名摯,號窮桑帝。

7、“顓頊(zhuan xu專須)”二句:顓頊,相傳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后裔,號高陽氏。

8、“帝嚳(ku酷)”二句:帝嚳,相傳是黃帝之子玄囂的后裔,號高辛氏。

9、“帝堯”二句:帝堯:相傳是帝嚳之子,號陶唐氏。

0、“帝舜”句:帝舜,相傳是顓頊的七世孫,號有虞氏。

、壽考:壽命長?,老。

2、“其后”句:殷湯,又稱商湯、湯。

3、“湯孫”句:太戊,殷湯第四代孫,殷中宗。

4、“武丁”句:武丁,殷湯第十代孫,殷高宗。

5、“周文王”句: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末周族領袖,為后來滅商建周奠定基礎。

6、“武王”句:武王,周文王之子,名發(fā),周王朝的建立者。

7、 “穆王”句:穆王,文王五世孫,名滿。

8、漢明帝:光武帝劉秀之子劉莊,東漢(即后漢)第二代皇帝。

9、十八年:明帝自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

20、“其后”二句:后漢自明帝死,到獻帝退位,共歷一百四十五年,中經(jīng)章帝、和帝、殤帝、沖帝、質帝、少帝,在位時間皆甚短促。此后的三國和西晉、東晉,皇帝在位年數(shù)亦皆不長。運,國運。祚(zuo坐),此指君位。

2、“宋、齊”三句:宋(420?479),立國五十九年,經(jīng)八帝。齊(479?502),立國二十四年,經(jīng)七帝。梁(502?557),立國五十六年,經(jīng)四帝。陳(557?589),立國三十三年,經(jīng)五帝。以上為南朝。元魏,即北魏(386?557),立國一百六十年,經(jīng)十七帝,此為北朝。故云“年代尤促”。已,同“以”。謹,虔誠。促,短暫。

22、梁武帝:南朝梁的開國皇帝,姓蕭,名衍,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

23、“前后”句:梁武帝于大通元年(527)、中大通元年(529)、太清元年(547)三次舍身同泰寺作佛徒,每次皆由他的兒子和大臣用重金贖回。

24、“宗廟”二句:梁武帝于天監(jiān)十六年(57)三月,下令“郊廟牲栓(純色全牲),皆代以?(面食)!鄙,祭祀用的牲畜。牢,古代稱牛、羊、豬各一頭為太牢(也有稱牛為太牢的),稱羊、豬各一頭為少牢。

25、“晝?nèi)铡倍洌毫何涞邸疤毂O(jiān)中便血味備斷,日惟一食,食止萊蔬!

26、“其后”二句:侯景,字萬景,懷朔鎮(zhèn)(今內(nèi)蒙包頭市東北)人。原為北魏大將,后降梁,不久又叛梁,破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攻人宮城,梁武帝被囚,后竟餓死。臺城,即宮城,宮禁所在之處,當時稱朝廷禁省為“臺”,故名。

27、尋:不久。

28、“高祖”二句:高祖,唐高祖李淵,于公元68年廢隋恭帝,受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年號武德。

29、“當時”句:指中書令蕭?等人反對傅奕除佛的主張。材識不遠,才能不高,識見短淺。

30、宜:誼,道理。

3、推闡圣明:推求闡發(fā)圣主(指高祖)英明的旨意。

32、其事遂止:實際議除佛教事主要因高祖不久退位而中止。

33、睿(rui瑞)圣文武皇帝:元和三年(808)正月群臣上給憲宗的尊號。睿,聰明。圣,圣明。

34、度:世俗人出家,由其師剃去其發(fā)須,稱為“剃度”,亦單稱“度”,意即引度人脫離世俗苦海。

35、御樓:登上宮樓。御,古代稱皇帝的行動為“御”。

36、舁(yu于)人大內(nèi):抬入皇宮里。大內(nèi),指皇帝宮殿。

37、徇(x矗n迅):順從,隨著。

38、士庶:士大夫和平民百姓。詭異之觀:新奇怪異的觀賞。

39、焚頂燒指:指用香火燒灼頭頂或手指,以苦行來表示奉佛的虔誠。

40、解衣散錢:指以施舍錢財來表示奉佛的虔誠。

4、業(yè)次:生業(yè),工作。業(yè)、次同義。

42、臠(luan巒)身:從自己身上割下肉來。臠,把肉切成小塊。

43、佛:此處指佛教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之子,出生與活動的時期稍早于孔子。

44、法言:合乎禮法的言語。

45、法服:合乎禮法的服裝。

46、容而接之,答應接見他。

47、宣政:唐長安宮殿名,在東內(nèi)大明宮內(nèi)含元殿后,為皇帝接見外國人京朝貢使臣之所。

48、禮賓:唐院名,在長興里北,為招待外賓之所。

49、一襲:一套,指單衣復衣齊全者。

50、兇穢之馀:尸骨的殘馀。所迎佛骨僅指骨一節(jié),故云。

5、“敬鬼神”句:謂對鬼神要尊敬,但不要接近,即“敬而遠之”之意。

52、“行吊”句:謂到別的國家參加喪禮。吊,祭奠哀悼死者。

53、“尚令”句:注:“桃,鬼所惡。茹,葦苕,可掃不祥。”巫祝,官名,巫以舞蹈迎神娛神,祝以言辭向鬼神求福去災。桃,桃枝,古人迷信,認為鬼怕桃木。茹(lie列),苕帚,古人認為可以掃除不祥。祓(m扶)除,驅除。

54、大圣人:指唐憲宗。

55、殃咎(jiu救):猶“禍祟”,禍害。

56、鑒臨:親臨鑒察。

57、無任:不勝。懇悃(kun捆):懇切忠誠。

58、誠惶誠恐:實在惶恐不安。為奏表結尾的套語,有時亦用在開頭。

韓愈《論佛骨表》翻譯

臣某陳說:我認為佛教不過是外國人的一種法術罷了。從后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時從來沒有。上古時,黃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歲;虞舜和大禹,也都活了一百歲。那個時候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長壽,然而中國并沒有佛教。那以后,殷朝的商湯也活了一百歲。商湯的孫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書沒有說他們活了多少年。推斷他們的年齡,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歲。周文王享年九十七歲、周武王享年九十三歲,周穆王在位一百年,此時佛法也沒有傳入中國。他們并不是由于信奉佛教才活到這樣的高壽。

漢明帝的時候,中國開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僅僅十八年。明帝以后國家戰(zhàn)亂,皇帝一個接著一個夭折,國運不久長。宋、齊、梁、陳、元魏以來,信奉佛教越來越恭謹虔誠,立國的時間和皇帝的壽命卻更加短暫。只有梁武帝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廟,不殺牲畜作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頓飯,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后來竟被侯景所逼迫,餓死在臺城,梁朝也很快滅亡。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禍患。由此看來,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本朝高祖皇帝在剛剛接受隋朝天下時,就打算廢除佛教。當時的群臣,不能深刻領會先王的旨意,不能了解從古到今普遍適用的治國措施,無法闡明并推行高祖皇帝神圣英明的主張,以糾正信奉佛法這種社會弊病,廢除佛教這件事于是就停止沒有實行。我對此常常感到遺憾。 我認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幾千年來沒有人比得上。陛下即位的初期,就不準許剃度人當僧尼道士,更不準許創(chuàng)建佛寺道觀,我常以為高祖皇帝消滅佛教的意愿,一定會在陛下手中得以實現(xiàn),現(xiàn)在縱然不能立即實現(xiàn),怎么可以放縱佛教轉而讓它興盛起來呢?

如今聽說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鳳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則親自登樓觀看,將佛骨抬入宮內(nèi),還命令各寺院輪流迎接供奉。我雖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這樣隆重的道場來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不過是由于年成豐足,百姓安居樂業(yè)。順應人們的心意,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設置奇異的景觀,以及游戲玩樂的東西罷了。哪有像您這樣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靈這種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無知,容易迷惑難于清醒,如果他們看到陛下這樣做,將會說陛下是真心誠意信奉佛法,都說:“天子是無所不通的,還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樣的人。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體、性命而不去獻身為佛徒呢?于是他們就會焚灼頭頂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錢財,從早到晚,輾轉著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邊。老少奔波著,丟棄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和本分。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經(jīng)過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來奉獻佛陀。傷風敗俗,四方傳為笑談,這可不是小事啊!

佛本來是不開化的外國人,和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樣式不同,嘴里不講先王留下的合乎禮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規(guī)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義、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還活著,奉了他的國君的命令,來到我國京城朝拜,陛下容納接待他,不過在宣政殿接見一次,由禮賓院設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賜給他一套衣服,派兵護衛(wèi)著讓他離開我國境內(nèi),不許他迷惑百姓。何況他已經(jīng)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穢不祥的死尸的殘留部分,怎么可以讓它進入宮廷里!

孔子說:“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卻離他遠遠的!惫糯闹T侯,在他的國家舉行祭吊活動,尚且命令巫師首先用桃枝扎成的苔帚舉行“祓”禮,以消除不祥,這之后才進行祭吊,F(xiàn)在無緣無故地取來朽爛污穢的東西,陛下親臨觀看它,卻不先讓巫師消除邪氣,不用桃枝扎成的苔帚掃除污穢,群臣不說這種做法不對,御吏不指出這種做法的錯誤,我實在感到羞恥。我請求將佛骨交給有關部門,扔進火里水里,永遠滅絕這個佛僧騙人的根本,斷絕天下人的疑慮,杜絕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大圣人的所作所為,遠遠地超出普通人之上,這豈不是大好事嗎?豈不是十分快樂的事嗎?佛如果真的靈驗,能降下災禍的話,那么,一切的禍殃,都應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爺在上面看著,我絕不后悔埋怨。我不勝感激懇切之至,謹奉獻上這個表章讓陛下知聞,我真是誠惶誠恐。

韓愈《論佛骨表》賞析

《論佛骨表》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作品,韓愈雖有愛民憂國之心,而且《論佛骨表》,切中肯綮,但所用言辭過于偏激,因而觸怒當朝皇帝,憲宗所言并非毫無道理:“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睂实鄣摹按蟛痪础睂儆凇笆異骸敝刈,按照唐代律法, “十惡不赦”,應處以死刑。但由于崔群、裴度求情,免除死罪而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的詩詞作品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08688.html

相關閱讀:西鄙人《哥舒歌》原文及翻譯賞析
歸來_詩歌鑒賞
戰(zhàn)國策?燕三?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
左傳?石?大義滅親(隱公三年、四年)原文及翻譯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