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宋之問《渡漢江》原文及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宋之問《渡漢江》原文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注釋

、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陜西,經(jīng)湖北流入長江。

2、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qū),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

3、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xiāng)來的人。

宋之問《渡漢江》翻譯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jīng)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xiāng)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宋之問《渡漢江》賞析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一說李頻)的詩詞作品,是一首五絕詩。此詩一說作于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jīng)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于極為邊遠的地區(qū),貶往那里的官員因不適應當?shù)氐淖匀坏乩項l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jīng)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jīng)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這是詩人久離家鄉(xiāng)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接近家鄉(xiāng)時矛盾的心情。全詩表現(xiàn)出詩人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游子遠歸家鄉(xiāng)時不安、畏怯的復雜心理。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xiāng)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xiāng),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皵唷弊帧皬汀弊,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敖l(xiāng)”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xiāng)。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xiāng),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xiāng)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guī)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于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耙魰鴶唷薄皬蜌v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xiāng)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fā)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xiàn)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fā)展的必然!扒楦印迸c“不敢問”更能體現(xiàn)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fā)憂慮,發(fā)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zhàn)栗,使之不敢面對現(xiàn)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xiàn)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不能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后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寫戰(zhàn)亂中擔憂家人,至于不敢面對吉兇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唐詩三百首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24255.html

相關閱讀: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蕭氏《述志賦》原文及翻譯 賞析
蘇轍的詩詞作品全集
魏書?赫連定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