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虞允文傳原文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父祺,登政和進士第,仕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轉(zhuǎn)運判官。允文六歲誦《九經(jīng)》,七歲能屬文。以父任入官。丁母憂,哀毀骨立。既葬,朝夕哭墓側(cè),墓有枯桑,兩烏來巢。念父之鰥且疾,七年不調(diào),跬步不忍離左右。父死,紹興二十三年始登進士第,通判彭州,權(quán)知黎州、渠州。
秦檜當國,蜀士多屏棄。檜死,高宗欲收用之,中書舍人趙達首薦允文,召對,謂人君必畏天,必安民,必法祖宗。又論士風之弊,以文章進必抑其輕浮,以言語進必黜其巧偽,以政事進必去其苛刻,庶可任重致遠。且極論四川財賦科納之弊。上嘉納之。
除秘書丞,累遷禮部郎官。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綸還,言敵恭順和好。湯思退再拜賀,置邊備不問。及金使施宜生頗泄敵情,張燾密奏之。亮又隱畫工圖臨安湖山以歸。亮賦詩,情益露。允文上疏言:"金必敗盟,兵出有五道,愿詔大臣豫思備御。"時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書充賀正使,與館伴賓射,一發(fā)破的,眾驚異之。允文見運糧造舟者多,辭歸,亮曰:"我將看花洛陽。"允文還,奏所見及亮語,申言淮、海之備。
除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三衙管軍以宦寺充承受,允文言:"自古人主大權(quán),不移于奸臣,則落于近幸。秦檜盜權(quán)十有八年,檜死,權(quán)歸陛下。邇來三衙交結(jié)中官,宣和、明受厥鑒未遠。"上大悟,立罷之。
金使王全、高景山來賀生辰,口傳亮悖慢語,欲得淮南地,索將相大臣議事。于是召三衙大將趙密等議舉兵,侍從、臺諫集議。宰臣陳康伯傳上旨:"今日更不問和與守,直問戰(zhàn)當如何。"遣成閔為京、湖制置使,將禁衛(wèi)五萬御襄、漢上流。允文曰:"兵來不除道,敵為虛聲以分我兵,成其出淮奸謀爾。"不聽,卒遣閔。七月,金主亮徙汴,允文復語康伯:"閔軍約程在江、池,宜令到池者駐池,到江者駐江。若敵兵出上流,則荊湖之軍捍于前,江、池之軍援于后;若出淮西,則池之軍出巢縣,江州軍出無為,可為淮西援,是一軍而兩用之。"康伯然其說,而閔軍竟屯武昌。
九月,金主命李通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上。金主自將,兵號百萬,氈帳相望,鉦鼓之聲不絕。十月,自渦口渡淮。先是,劉?措置淮東,王權(quán)措置淮西。至是,權(quán)首棄廬州,?亦回揚州,中外震恐。上欲航海,陳康伯力贊親征。是月戊午,樞臣葉義問督江、淮軍,允文參謀軍事。權(quán)又自和州遁歸,?回鎮(zhèn)江,盡失兩淮矣。
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軍臨采石,而別以兵爭瓜洲。朝命成閔代?、李顯忠代權(quán),?、權(quán)皆召。義問被旨,命允文往蕪湖趣顯忠交權(quán)軍,且犒師采石,時權(quán)軍猶在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權(quán)已去,顯忠未來,敵騎充斥。我?guī)熑逍巧,解鞍束甲坐道旁,皆?quán)敗兵也。允文謂坐待顯忠則誤國事,遂立招諸將,勉以忠義,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眾曰:"今既有主,請死戰(zhàn)。"或曰:"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zhàn),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至江濱,見江北已筑高臺,對植絳旗二、繡旗二,中建黃屋,亮踞坐其下。諜者言,前一日刑白黑馬祭天,與眾盟,以明日濟江,晨炊玉麟堂,先濟者予黃金一兩。時敵兵實四十萬,馬倍之,宋軍才一萬八千。允文乃命諸將列大陣不動,分戈船為五,其二并東西岸而行,其一駐中流,藏精兵待戰(zhàn),其二藏小港,備不測。部分甫畢,敵已大呼,亮操小紅旗麾數(shù)百艘絕江而來,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軍,軍小卻。允文入陣中,撫時俊之背曰:"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后則兒女子爾。"俊即揮雙刀出,士殊死戰(zhàn)。中流官軍亦以海鰍船沖敵,舟皆平沉,敵半死半戰(zhàn),日暮未退。會有潰軍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從山后轉(zhuǎn)出,敵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勁弓尾擊追射,大敗之,僵尸凡四千余,殺萬戶二人,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敵兵不死于江者,亮悉敲殺之,怒其不出江也。以捷聞,犒將士,謂之曰:"敵今敗,明必復來。"夜半,部分諸將,分海舟縋上流,別遣兵截楊林口。丁丑,果至,因夾擊之,復大戰(zhàn),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聞。既而敵遣偽詔來諭王權(quán),似有宿約。允文曰:"此反間也。"仍復書言:"權(quán)已置典憲,新將李世輔也,愿一戰(zhàn)以決雌雄。"亮得書大怒,遂焚龍鳳車,斬梁漢臣及造舟者二人,乃趨瓜洲。漢臣,教亮濟江者也。
顯忠至自蕪湖,允文語之曰:"敵入揚州,必與瓜洲兵合,京口無備,我當往,公能分兵相助乎?"顯忠分李捧軍萬六千往京口,葉義問亦命楊存中將所部來會。允文還建康,即上疏言:"敵敗于采石,將徼幸于瓜洲。今我精兵聚京口,持重待之,可一戰(zhàn)而勝。乞少緩六飛之發(fā)。"
甲申,至京口。敵屯重兵滁河,造三閘儲水,深數(shù)尺,塞瓜洲口。時楊存中、成閔、邵宏淵諸軍皆聚京口,不下二十萬,惟海鰍船不滿百,戈船半之。允文謂遇風則使戰(zhàn)船,無風則使戰(zhàn)艦,數(shù)少恐不足用。遂聚材治鐵,改修馬船為戰(zhàn)艦,且借之平江,命張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沖,以苗定駐下蜀為援。庚寅,亮至瓜洲,允文與存中臨江按試,命戰(zhàn)士踏車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轉(zhuǎn)如飛,敵持滿以待,相顧駭愕。亮笑曰:"紙船耳。"一將跪奏:南軍有備,未可輕,愿駐揚州,徐圖進取。亮怒,欲斬之,哀謝良久,杖之五十。乙未,亮為其下所殺。
初,亮在瓜洲,聞李寶由海道入膠西,成閔諸軍方順流而下,亮愈怒。還揚州,召諸將約三日濟江,否則盡殺之。諸將謀曰:"進有?殺之禍,退有敲殺之憂,奈何?"有萬戴者曰:"殺郎主,與南宋通和歸鄉(xiāng)則生矣。"眾曰:"諾。"亮有紫茸細軍,不臨陣,恒以自衛(wèi),眾患之,有蕭遮巴者紿之曰:"淮東子女玉帛皆聚海陵。"且嗾使往,細軍去而亮死。
丙申,敵人退屯三十里,遣使議和。己亥,奏聞。召入對,上慰藉嘉嘆,謂陳俊卿曰:"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詔免扈從,往兩淮措置。允文至鎮(zhèn)江,奏收兩淮三策,不報。
明年正月,上至建康。尋議回鑾,詔以楊存中充江淮、荊襄路宣撫使,允文副之。給、舍繳存中除命,于是允文充川陜宣諭使。陛辭,言:"金亮既誅,新主初立,彼國方亂,天相我恢復也。和則海內(nèi)氣沮,戰(zhàn)則海內(nèi)氣伸。"上以為然。允文至蜀,與大將吳?議經(jīng)略中原,?進取鳳翔,復鞏州。金治兵爭陜西新復州郡,蜀士欲棄之,允文持不可。
孝宗受禪,朝臣有言西事者,謂官軍進討,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且欲用忠義人守新復州郡,官軍退守蜀口。允文爭之不得,吳?遂歸河池,蓋用參知政事史浩議,欲盡棄陜西,臺諫袁季、任古附和其說。允文再上疏,大略言:"恢復莫先于陜西,陜西五路新復州縣又系于德順之存亡,一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西和、階、成,利害至重。"前后凡十五疏,且移書陳康伯,康伯牽于同列,不能回也。上將召允文問陜西事,執(zhí)政忌其來,以顯謨閣直學士知夔州,尋又命奏事。
隆興元年入對,史浩既素主棄地,及拜相,亟行之,且親為詔,有曰:"棄雞肋之無多,免鋃心之未已。"允文入對言:"今日有八可戰(zhàn)。"上問及棄地,允文以笏畫地,陳其利害。上曰:"此史浩誤朕。"以敷文閣待制知太平州,尋除兵部尚書、湖北京西宣撫使,改制置使。
時朝廷遣盧仲賢使金議和,湯思退又欲棄唐、鄧、海、泗,手詔謂唐、鄧非險要,可置度外,允文五上疏力爭。思退怒,即奏曰:"此皆以利害不切于己,大言誤國,以邀美名。宗社大事,豈同戲劇。"上意遂定。思退陽請召允文,實欲去之也。允文上印,猶以四州不可棄為請,乞致仕。詔以顯謨閣學士知平江府。思退竟決和議,割唐、鄧。
二年,金兵復至,思退貶,上悔不用允文言。陳俊卿亦薦允文堪大用,除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乾道元年,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是秋,金遣完顏仲有所議,偃蹇不敬,允文請斬之,廷有異論,不果。會錢端禮受李宏玉帶,事連允文,為御史章服所論,罷政,奉祠西歸。
三年二月,召至闕,除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吳?卒,議擇代,上諭允文曰:"吳?既卒,汪應辰恐不習軍事,無以易卿。凡事不宜效張浚迂闊,軍前事,卿一一親臨之。"即拜資政殿大學士、四川宣撫使,尋詔依舊知樞密院事。歸蜀一月,召至闕,不數(shù)月復使蜀。太上賜御書《圣主得賢臣頌》,上又為之制跋,陛辭,復以所御雙履及甲胄賜焉。
過郢,奏筑黃鷹山城。過襄陽,奏修府城。八月至漢中,又往沔陽。九月,至益昌。先被手詔戒九事,洎至蜀,悉奉而行,尤以軍政為急。又奏閱實諸軍,第其壯怯為三,上備戰(zhàn),中下備輜重,老者少者不預。汰兵凡萬人,減緡錢四百萬。汰去兵有勞績者,置員闕處之。興、洋義士,民兵也,紹興初以七萬計,大散之戰(zhàn),將不授甲,驅(qū)之先官軍,死亡略盡。命利帥晁公武核實,得二萬三千九百余人。又得陜西弓箭手法,參紹興制為一書,俾將吏守之。以馬政付張松,奏依舊制分茶馬為川、秦司。
初在樞府,蕭遮巴以刷軍中人為言,允文嘗奏諭三衙撫存之。至是,金、洋、興元歸正人二萬,遮道訴系縲之苦,允文分給官田,俾咸振業(yè)。欲結(jié)敵將姜挺、白沂,遵御札募鞏人王嗣祖結(jié)外蕃以圖金人,又得蕃僧六彪者偕往,竟無成說。時邛、蜀十四郡告饑,荒政凡六十五事,劍?獻羨錢五萬,卻之。
五年八月,拜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允文多薦知名士,如洪適、汪應辰。及為相,籍人才為三等,有所見聞即記之,號《材館錄》。凡所舉,上皆收用,如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其尤章明者也。上以兵冗財匱為憂,允文與陳俊卿議革三衙雜役,汰冗籍,三軍無怨言。
六年,陳俊卿以奏留龔茂良忤上意,上震怒甚,俊卿待命浙江亭,兩日不報。允文請對,極論體貌之道,疊拜榻前,遂命判福州。
詔以范成大為祈請使,為陵寢故。金不從,且諜報欲以三十萬騎奉遷陵寢來歸,中外洶洶,荊、襄將帥皆請增戍。允文謂:"金方懲亮,決不輕動,不過以虛聲撼我耳。"遂奏止之。朝論紛然,允文屹不動,敵卒無他。
自莊文太子斃,儲位未定。允文上疏,且屢懇陳。七年正月,上兩宮尊號,議始定,下詔皇第三子恭王?立為皇太子,皇子愷以雄武、保寧軍節(jié)度使判寧國府;侍訉ひR安。侍衛(wèi)馬軍司牧地舊在臨安,允文謂地狹不利芻牧,請令就牧鎮(zhèn)江,緩急用騎過江便。三軍有怨語,其后言者以此為言。
胡銓以臺評去,允文奏留之經(jīng)筵。銓薦朱熹,上問允文識熹否?允文謂熹不在程頤下,遂召熹,熹不至。檢鼓院以六條抑上書人,允文力言不可,從之。
會慶節(jié),金使烏林答天錫入見,金主婿也,驕倨甚,固請上降榻問金主起居,上不許,天錫跪不起,侍臣錯愕失措。允文請大駕還禁中,且諭之曰:"大駕既興,難再御殿,使人來且隨班上壽。"金使慚而退。
上以仆射名不正,改為左、右丞相。八年二月,授允文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梁克家為右丞相。允文嘗舉克家自代,上不許。是月,以病乞解機政,又薦克家靖重有宰相器,至是始同相,手詔付允文曰:"朕方欲武臣為樞密,曹勛如何?"允文謂勛人品卑凡,不可用。既而以張說簽書樞密院事,右正言王希呂與臺官交劾之。上怒希呂甚,手詔"與遠惡監(jiān)當。"允文繳回,上益怒。梁克家曰:"希呂論張說,臺綱也,左相救希呂,國體也。"上怒稍解,卒薄希呂之罰。
四月,御史蕭之敏劾允文,允文上章待罪。上過德壽宮,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許?毋聽其去。"上為出之敏,且書扇制詩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請召歸以辟言路。上謂其言寬厚,命曾懷書之《時政記》。
上命選諫官,允文以李彥潁、林光朝、王質(zhì)對,三人皆鯁亮,又以文學推重于時,故薦之,久不報。曾覿薦一人,賜第,擢諫議大夫。允文、克家爭之,不從。允文力求去,授少保、武安軍節(jié)度使、四川宣撫使,進封雍國公。陛辭,上諭以進取之方,期以某日會河南。允文言:"異時戒內(nèi)外不相應。"上曰:"若西師出而朕遲回,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回,即卿負朕。"上御正衙,酌酒賦詩以遣之,且賜家廟祭器。
九年至蜀。大軍月給米一石五斗,不足贍其家,允文捐宣司錢三十萬易米,計口增給。立戶馬七條,括民馬,奏選良家子以儲戰(zhàn)用。初,北界有寇鄰者,擁眾數(shù)萬在商、虢間,允文秉政日納款,迨至蜀,復遣人致書允文,不報,羈縻之而已。既而鄰謀覺,金密遣人捕之。葉衡奏聞,允文上疏自辨,因請納祿,不報。
上嘗謂允文曰:"丙午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又曰:"朕惟功業(yè)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漢文、景。"故允文許上以恢復。使蜀一歲,無進兵期,上賜密詔趣之,允文言軍需未備,上不樂。
淳熙元年薨。后四年,上幸白石大閱,見軍皆少壯,謂輔臣曰:"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尋詔贈太傅,賜謚忠肅。
允文姿雄偉,長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早以文學致身臺閣,晚際時艱,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焉。嘗注《唐書》、《五代史》,藏于家。有詩文十卷,《經(jīng)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nèi)外志》十五卷,行于世。
子三人:公亮、公著、杭孫。孫八人,皆好修,唯剛簡最知名,嘉定中,召不至,終利路提點刑獄。
宋史?虞允文傳翻譯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他的父親虞祺,考中北宋政和年間進士,官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轉(zhuǎn)運判官。虞允文六歲時即能背誦《九經(jīng)》,七歲時即能詩善文。因為父親的緣故入選做官。母親因病不幸逝世后,虞允文因過度悲傷而身體極度虛弱。安葬母親后,他整日在母親墓旁哭泣,墓地旁邊有一棵枯死的桑樹,有兩只鳥兒飛來搭巢?紤]到父親一人鰥居且身體有病,虞允文七年沒有調(diào)遷官職,不忍心離開他的父親半步。父親逝世后,紹興二十三年(53),才考中進士,授官彭州通判,后又暫且代理黎州、渠州知州。
秦檜獨攬朝政大權(quán)后,四川的有識之士大多受到排擠壓制。秦檜死后,高宗打算廣招蜀中名士,中書舍人趙逵首先推薦了虞允文,皇上召他進宮對話,他說,作為一國之君,首先必須敬畏上天,必須安撫天下百姓,必須效法祖先的各種法令制度。又談到士人風氣的弊端,憑文章被提拔的一定要抑制其輕浮舉止;憑言談被提拔的一定要去除其投機、欺瞞的劣行;憑治政被提拔的一定要屏棄其苛刻的行為,這樣才可以放心地對他們委以重任。虞允文還對四川地區(qū)財賦科納之弊端進行了認真論述。高宗高興地接受了他的建議。
虞允文官拜秘書郎,不久又升任禮部郎官。金主完顏亮開始修整汴京,呈現(xiàn)出南侵的意圖。王倫從金朝返回后,報告說金人態(tài)度恭敬友好,沒有絲毫戰(zhàn)爭跡象。湯思退再次去金國朝拜祝賀,對邊境備戰(zhàn)仍不聞不問。等到金朝使者施宜生稍微泄露了一點金軍加緊備戰(zhàn)的消息后,張燾秘密地將這些情況奏知了高宗。完顏亮又悄悄地請畫師畫出臨安城區(qū)的湖山等景觀帶回金國。完顏亮寫詩言志,在詩中他準備大舉進攻南侵的意圖更加明白地表露出來。虞允文上奏疏說“:金人一定會撕毀盟約,其伐兵有五條道路,希望陛下下詔令大臣們加強備戰(zhàn),做好防御準備!碑敃r正是紹興三十年(60)正月。十月,虞允文假借為工部尚書充任使金的賀正使,他與金館伴一起射箭,一箭擊中目標,眾人都感到很驚訝。虞允文看到金人大量運輸糧草,建造戰(zhàn)艦,便向金主告辭回去,完顏亮說“:我準備去洛陽觀賞牡丹花!庇菰饰幕貋砗,將自己在金國見到的備戰(zhàn)情況及完顏亮的言行立即上奏告知皇上,再次強調(diào)必須加強淮、海兩地的防御力量。
虞允文被任命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三衙管軍讓宦官擔任承受之職,虞允文說“:自古以來國家的大權(quán),不是被奸臣篡奪,便是為皇上的親信把持。秦檜獨攬大權(quán)達十八年之久,秦檜死后,權(quán)力才重歸陛下。近來三衙皆與宦官互相勾結(jié),宣和、明受的教訓離現(xiàn)在時間并不遠!彼胃咦诤芸煨盐颍⒓戳T免了他們的職務。
金主完顏亮派王全、高景山來南宋祝賀高宗的生日,帶來了完顏亮的口信,態(tài)度傲慢,出言不遜,想占有淮南之地,指令與哪個宰相大臣議事。高宗于是召集三衙的大將趙密等人商量起兵,侍從、臺諫也參予討論。宰相陳康伯傳達了高宗的旨意“:今天不再談論和議和防守之事,只討論若宋金開戰(zhàn)應如何辦。”高宗任命成閔為京、湖制置使,率領五萬禁衛(wèi)軍士兵加強防御襄樊、漢江上游一帶。虞允文指出“:敵人準備進攻但沒選好線路和進攻點,這是金軍故意散布虛假的消息以分散我們的兵力,使他們進攻江淮地區(qū)的陰謀能夠得逞!背]有聽從虞允文的意見,最終派遣成閔出征。七月,金主完顏亮及政府全部遷往汴京。虞允文再次對陳康伯說“:成閔軍隊現(xiàn)在大約行進在江州、池州之間,應該命令到達池州的軍隊駐扎在池州,到達江州的軍隊駐扎在江州。假如金軍從長江上游發(fā)動進攻,那么駐守在荊湖的軍隊就能夠在前方抵御敵兵,江、池二州的駐軍就能夠從后方增援;假如敵軍從淮西進行南侵,那么駐扎池州的軍隊就能夠從巢縣發(fā)動反攻,駐扎江州的軍隊就能夠從無為發(fā)動反攻,這樣就可以一軍兩用,一舉兩得!标惪挡m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但成閔卻將軍隊駐守在武昌。
九月,金主完顏亮任命李通為大都督,在淮水上游建造浮橋。完顏亮親自統(tǒng)率,號稱雄兵百萬,氈制帳篷一座連著一座,征鼓聲不絕于耳。十月,金軍從渦口渡過淮河。戰(zhàn)爭爆發(fā)前,劉钅奇負責淮東的防務,王權(quán)負責淮西地區(qū)防務。戰(zhàn)爭爆發(fā)后,王權(quán)首先放棄廬州南逃,劉钅奇也向揚州退兵,朝廷上下一片驚恐。高宗又想逃往海上躲避金軍,陳康伯竭力勸說高宗親征。本月二十五日,高宗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事,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王權(quán)又從和州逃回,劉钅奇率軍退回鎮(zhèn)江,兩淮地區(qū)大片土地全部淪陷。
十一月九日,完顏亮率大軍到達采石附近,同時派遣另一支金軍進攻瓜洲。宋高宗命令成閔替代劉钅奇,李顯忠替代王權(quán)指揮對金作戰(zhàn)。劉钅奇、王權(quán)被召回罷官。葉義問傳達高宗旨意,命令虞允文前往蕪湖催促李顯忠交出王權(quán)的軍隊,并犒賞駐扎采石的宋軍,當時王權(quán)的軍隊還駐在采石。十三日,虞允文到達采石時,王權(quán)已經(jīng)離去,新帥李顯忠還沒有到任,敵人的騎兵已到達長江北岸,形勢十分危急。宋軍已沒有統(tǒng)帥,將士們?nèi)宄扇,卸除武裝零星地坐在路旁,都是王權(quán)手下的敗兵。虞允文考慮到坐以等待李顯忠到來必將貽誤國家大事,毅然招來諸將,勉勵他們?yōu)閲M忠盡義,說“:金錢和高宗的命令都在這里,等立功以后給你們論功行賞!北妼⑹炕卮穑骸艾F(xiàn)在既然有了統(tǒng)帥,我們愿意與金人決一死戰(zhàn)!庇腥藛枴埃耗闶鞘苊皝黻麆诓筷牭,并沒有受命督戰(zhàn),如有人告發(fā)你,你難道會任憑他們責難嗎?”虞允文斥責他說“:現(xiàn)在是國家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我怎么能逃避不管呢?”
虞允文率部到達江邊時,看到長江以北已修筑高臺,高臺兩邊相對樹起了兩部絳色旗幟,兩面五彩旗幟,當中建有一間黃色房屋,完顏亮倨傲地坐在當中。有奸細前來報告,前一天金軍殺死白馬、黑馬以祭上天,與眾將士約定,第二天渡過長江,早晨在玉麟堂開飯,首先渡過長江的重獎黃金一兩。當時金實有士兵四十萬,騎兵也超過宋軍一倍,宋軍總共才有士兵一萬八千人。虞允文因此命令宋軍將士排成大陣按兵不動,將五艘藏有兵器的戰(zhàn)船分為幾部分,二艘沿長江東西兩岸并列航行,一艘駐扎長江中流,隱蔽好精兵良將枕戈待戰(zhàn),另二艘藏在小港中,以備不測。虞允文將布置完畢時,敵軍已經(jīng)大聲叫喊起來,完顏亮親自搖著小紅旗指揮數(shù)百艘戰(zhàn)船橫渡長江而來,眨眼之間,金軍抵達長江南岸的船就達到七十艘,徑直沖向為數(shù)不多力量單薄的宋軍,宋軍向后稍稍退卻了一些。虞允文沖入陣中,撫摸著時俊的背部勉勵他說“:你以膽識過人聞名四方,站立在你身后的是你的兄弟姐妹和兒女啊!睍r俊立即揮舞雙刀沖出軍陣奮勇殺敵,將士們不怕犧牲,殺向敵軍,與金軍展開殊死搏斗。在長江中游宋軍用海鰍船沖擊金軍船隊,許多船只被撞沉沒,金軍大敗,死傷過半,但太陽下山時金軍還未退卻。正巧潰逃的一支士兵從光州到達采石,虞允文指揮旗鼓手從山后轉(zhuǎn)出來敲擊戰(zhàn)鼓,金軍懷疑有宋軍援兵到達,嚇得立即逃跑了。虞允文又命令弓箭手從后面追趕襲擊他們,大敗這支潰逃的金兵,殺死金兵四千多人,殺死萬戶長二人,俘虜千戶長五人,活捉女真士兵五百多人。那些在江中未被殺死的金兵,完顏亮對他們不出江作戰(zhàn)極為憤怒,將他們?nèi)繐魵。虞允文把捷報報告了皇上,并犒賞三軍將士,對他們說:“敵軍今天大敗而歸,明天一定會來復仇!卑胍箷r分,虞允文命令部分將士,乘海船逆流而上,另外派遣部分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十四日,金軍果然來犯,因宋軍已有準備,水陸前后夾擊敵軍,兩軍再次展開激烈戰(zhàn)斗,宋軍焚敵船三百艘,金軍被打得大敗而逃,虞允文再次向皇上上報捷報。完顏亮又派遣使者假傳詔令以告知王權(quán),給宋軍造成他們早有宿約的假象。虞允文說“:這是敵軍的反間計!庇谑蔷蛯懶糯饛驼f:“王權(quán)已被繩之以法,宋軍新的將領將是李世輔,我們愿意在戰(zhàn)場上與你們一決雌雄!蓖觐伭量吹交匦藕蟠鬄閻琅,立即焚燒了他自乘的龍鳳車,殺死了梁漢臣和另外兩位為金軍造船的人,然后率軍沖向瓜洲。梁漢臣,是曾向完顏亮獻計渡過長江的人。
李顯忠到達蕪湖后,虞允文對他說:“敵軍進入揚州,必然與瓜洲完顏亮所部合兵一處,京口地區(qū)沒有防備,我應該去京口設防,希望將軍能夠分部分兵力幫助京口防衛(wèi)!崩铒@忠派遣李捧率軍一萬六千人奔赴京口,葉義問也命令楊存中率部眾來京口會合。虞允文回到建康,立即上奏疏說“:金軍在采石遭到慘重失敗,必然寄希望于在瓜洲僥幸獲勝,F(xiàn)在我們精兵良將聚集京口,嚴陣以待,就能夠一戰(zhàn)而勝。請求陛下不要將宋軍主力調(diào)往別處!
二十一日,虞允文到達京口。金朝重兵駐扎在滁河,建造了三個大閘用以儲水,有數(shù)尺之深,塞在瓜洲口。此時楊存中、成閔、邵宏淵幾支軍隊都聚集在京口,總數(shù)不下二十萬人,只有海鰍船數(shù)目一百只不到,戰(zhàn)船數(shù)目僅五十余艘。虞允文建議遇風就使用戰(zhàn)船,遇無風日就使用戰(zhàn)艦出擊,由于戰(zhàn)艦數(shù)量不多恐怕不夠使用。于是到處搜集材料冶煉鋼鐵,將修馬船改造成為戰(zhàn)艦,并從平江借來了一些戰(zhàn)船,命令張深守衛(wèi)滁河入口,扼住長江的咽喉,命令苗定駐守下蜀作為后援。二十七日,完顏亮到達瓜洲,虞允文與楊存中到江邊視察備戰(zhàn)情況,命令宋軍將士駕駛車船在長江中流來回開動,繞金山轉(zhuǎn)了三圈,其船回轉(zhuǎn)速度如飛,金軍張弓搭箭嚴陣以待,互相注視,非常驚恐害怕。完顏亮笑著說“:不過是一些紙船罷了!币粏T戰(zhàn)將跪下啟奏“:宋軍已做好充分準備,千萬不能輕敵,懇請陛下退回揚州,以后慢慢考慮進攻宋軍的計劃!蓖觐伭链笈瑴蕚錃⑺浪@個將領,該將謝罪哀求良久,最后決定鞭打他五十次。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顏亮被他的部下殺死。
當初,完顏亮駐兵瓜洲時,得知宋將李寶正由海道進入膠西,成閔率領各路軍馬正順流而下,完顏亮更加氣憤;氐綋P州后,完顏亮召集諸將,約定三天內(nèi)渡過長江南侵,否則將他們一律處死。金軍將領私下商議說:“前進,有被宋軍淹斃之禍,后退就必然會有被主帥就地正法的憂慮,我們應怎么辦呢?”有一名叫萬戴的人說:“殺死郎主完顏亮,與南宋進行和平談判,我們返回家鄉(xiāng)就是生路!北妼㈩I都表示同意。完顏亮有一隊身穿紫色獸毛服裝的士兵,從不臨陣打仗,整日跟隨保衛(wèi)完顏亮,眾人對他們很恐懼,有一名叫蕭遮巴的人欺騙衛(wèi)兵說:“淮東的美玉、金銀、玉帛都集中放在海陵!惫室鈶Z恿他們?nèi)ズA陮,衛(wèi)兵們中計被騙離開后,完顏亮被殺死。
十二月三日,金軍后退三十里駐營,并派遣使者要求議和。六日,虞允文上奏疏報告戰(zhàn)斗情況。高宗請他入宮面談,皇上慰問、獎勵他并感嘆良久,對陳俊卿說“:虞允文天性忠誠厚道,是我的裴度啊!痹t令免去他護駕侍從身份,改赴兩淮地區(qū)主持對金作戰(zhàn)事宜,虞允文到達鎮(zhèn)江后,上奏疏闡明收復兩淮地區(qū)的三條計策,卻沒有回音。
第二年(紹興三十二年)正月,高宗到達建康。不久商議移駕回朝,下詔任命主和派楊存中擔任江淮荊襄路宣撫使,另以虞允文為副使。主戰(zhàn)派官員大失所望,對任命楊存中意見很大,高宗于是改任虞允文為川陜宣諭使。虞允文向皇上辭行,說:“金國完顏亮已被誅殺,新主完顏褒即位時間不長,金國國內(nèi)形勢一片混亂,這是上天幫助我們恢復失地的大好時機。與金和議就會打擊朝野上下抗金義士的抗戰(zhàn)熱情,繼續(xù)抗金就會振奮朝野上下的抗金士氣!备咦谡J為他說得很有道理。虞允文到達四川后,與大將吳王共商趕走金軍恢復中原大計,吳王攻取鳳翔,收復鞏州。金人增派大批援軍爭奪吳王收復的大片土地,四川士人打算放棄這些州郡,虞允文堅持不能放棄。
孝宗即位后,朝中大臣有談論西部戰(zhàn)事的,認為宋軍討伐金人,東部不能超過寶雞,北部不能超過德順,并打算任用忠義之士守衛(wèi)新收復的州郡,官軍退守四川。虞允文據(jù)理力爭,沒有取得結(jié)果,吳王于是退兵河池,以上建議都是參知政事史浩提出的,正是他打算放棄陜西,臺諫袁季、任古也附和他的意見。虞允文再上奏疏,大概內(nèi)容是:“恢復國土沒有比首先恢復陜西更重要的了,陜西同新近收復州縣的安危與德順之存亡息息相關(guān),德順一旦放棄,進攻四川的路線就增加許多,西河州、階州、成州,其地理位置事關(guān)重大。”虞允文先后上奏疏十五次,又寫信給陳康伯,陳康伯雖與他同屬主戰(zhàn)派,卻也沒有回天之力。孝宗準備召請虞允文詢問陜西方面的戰(zhàn)況,參知政事史浩等人不愿意讓他來,于是虞允文以顯謨閣學士身份任夔州知州,不久皇上又命他上疏奏事。
隆興元年(63),虞允文入宮回答皇上的提問,史浩一向主張棄地求和,等到升為右相后,立即實現(xiàn)他的主和政策,還親自為孝宗擬定詔書,其中有這樣的詞句“:丟棄雞肋一類沒有多大意味的東西,可以消除金人的貪婪之心!庇菰饰娜雽m上奏說“:現(xiàn)在有八條理由說明我們可以繼續(xù)對金作戰(zhàn)!毙⒆趩柕綏壍貑栴}時,虞允文用朝見時所執(zhí)的手板在地上畫,力陳喪失土地的利害。宋孝宗說:“這是史浩使我受害!庇菰饰挠忠苑笪拈w待制身份任太平州知州,不久又升任兵部尚書、湖北京西宣撫使,又改任制置使。
當時南宋朝廷派遣盧仲賢出使金國商談和議條件,宰相湯思退又打算放棄唐、鄧、海、泗四州,孝宗親自擬旨以唐、鄧二州不是戰(zhàn)略要地為由,下令可能考慮放棄,虞允文五次上奏疏據(jù)理力爭。湯思退大怒,于是上奏說:“這都是因為和議的利害關(guān)系與虞允文沒有太大影響,故他大談誤國,以此博取主戰(zhàn)派的美名。事關(guān)國家安危的大事,豈能像演戲一樣!毙⒆跊Q定向主和派屈服。湯思退表面上請求皇上召用虞允文,實際上是想去之而后快。虞允文交上官印,仍然請求不要割讓四州領土,請求辭職退休。宋孝宗下詔令虞允文以顯謨閣學士身份任平江府知州。湯思退最終決定與金議和,將唐、鄧二州割讓金國。
隆興二年(64),金兵再次入侵南宋,孝宗將湯思退等人罷官,后悔沒有聽從虞允文的建議。陳俊卿也舉薦虞允文,認為他可堪重任,升任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乾道元年(65),虞允文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這年秋天,金國派遣使者完顏仲前來談判,金使傲慢無理,目中無人,虞允文請求殺死完顏仲,因朝臣中有不同意見而沒有行動。正碰上錢端禮接受李宏玉帶一事曝光,這件事牽連了虞允文,被御史章服攻訐而定罪,罷去官職,西歸故鄉(xiāng)主管宮觀。
乾道三年(67)二月,又召回朝廷,再次擔任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吳王逝世后,朝廷討論由誰接任他的職務,皇上對虞允文說:“吳王已經(jīng)去世,汪應辰恐怕不熟悉軍事,這個重任只能交給你了。以后凡事不要效法張浚的迂腐固執(zhí),軍中各種事情,你應該一一親臨觀察指導。”皇上立即任命他為資政殿大學士、四川宣撫使,不久又下詔令虞允文繼續(xù)擔任知樞密院事。虞允文回到四川僅一個月,又被召到朝廷,幾個月后又去四川。太上皇宋高宗賞賜虞允文御書《圣主得賢臣頌》,孝宗親自寫跋,虞允文向皇上辭行,孝宗又將自己的一雙鞋和甲胄賞賜給他。
虞允文經(jīng)過郢州時,上奏疏建議修筑黃鷹山城。經(jīng)過襄陽時,上奏疏建議修筑府城。八月到達漢中,又前往沔陽。九月抵達益昌。離開朝廷前孝宗下手詔要求他重視九件事,一路顛簸到達四川后,虞允文全部按皇上的指示行動,尤其將軍政要事放在首位。又上奏疏報告檢閱了各支部隊實力后,準備按照士兵們體力強壯虛弱的次序?qū)⑺麄兎譃槿糠郑系缺靡宰鲬?zhàn),中下等兵用以準備軍用器械、糧草、服裝等行軍物質(zhì),老弱病殘士兵一律辭退。此次行動共裁減士兵一萬人,為國家節(jié)約軍費開支四百萬。對于被裁減的士兵中一些立有戰(zhàn)功、做出了成績的人,將他們安置在空缺位子上。興州、洋州地區(qū)的抗金義士,都是一些民兵組織,紹興初年大約有七萬余人,大散關(guān)戰(zhàn)役中,統(tǒng)帥不發(fā)給他們盔甲,卻讓他們在官軍前面沖鋒,使他們幾乎全軍覆滅。虞允文命令利州元帥晁公武經(jīng)過仔細查對后,共得士兵二萬三千九百余人。又得到陜西地區(qū)先進的弓箭制造及使用技術(shù),參照紹興時技術(shù)編成一本書,讓將士們隨身攜帶。虞允文又將馬政交給張松,奏請依歷代舊制將茶馬分為川、秦司。
當初虞允文在樞密院任職時,蕭遮巴曾提議清理軍中士兵,虞允文曾奏請三衙把被清除的士兵加以安撫、收編。到此時,金州、洋州、興元州從金朝歸順者二萬人,他們攔在路上訴說被拘捕、囚禁的痛苦,虞允文將官田分給他們,使他們得以重振家業(yè)。虞允文打算結(jié)交敵將姜挺、白沂,并按照朝廷的指令招募鞏人王嗣祖,打算與邊境少數(shù)民族通好以共同對付金人,又得到蕃僧六彪等與他一同前往,可惜最后沒有簽訂協(xié)議。當時邛、蜀十四州皆發(fā)生饑荒,向朝廷報告莊稼欠收的奏疏有六十五件,劍州將節(jié)余錢帛五萬捐獻災區(qū),朝廷沒有接受。
乾道五年(69)八月,虞允文被任命為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虞允文多次推薦知名人士,如洪適、汪應辰。等到升任宰相后,將各種人才分為三等編入名冊,并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編書為《材館錄》。虞允文所推薦的所有人才,宋孝宗皆全部收用,例如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是他們當中特別優(yōu)秀杰出的代表。孝宗對兵員冗多、財政匱乏感到很憂慮,虞允文與陳俊卿商議革除三衙的各種名目繁多的雜役,裁減軍隊中多余的閑散人員,三軍對此沒有怨言。
乾道六年(70),陳俊卿因奏請留下龔茂良違逆了皇上的旨意,皇上極為憤怒,陳俊卿在浙江亭等待命令,兩天都沒有得到答復。虞允文請求面見孝宗,竭力闡述君臣之間應以禮相待的道理,多次去御榻前拜見皇上,孝宗于是任命陳俊卿為福州通判。
宋孝宗詔令范成大為祈請使,為了徽、欽二帝的宮寢陵墓的緣故。金人不同意移交給宋朝,并報告準備以三十萬騎兵護送徽、欽二帝的宮寢陵墓歸宋,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一片驚恐,荊、襄二州統(tǒng)帥都請求增加兵力戍衛(wèi)。虞允文對他們說“:金人剛殺死完顏亮不久,決不會輕舉妄動,他們不過是故意虛張聲勢,嚇唬嚇唬我們而已!庇谑亲嗾埻V乖霰3拜浾撘黄瑖W然,虞允文堅持己見決不動搖,以后金軍果然沒有入侵南下的行動。
自從莊文太子死后,王儲一直未定。虞允文屢次上奏疏,言詞懇切希望早立太子,以安定天下。乾道七年(7)正月,孝宗封兩宮尊號,立太子之議終于決定,下詔將第三子恭王趙忄享立為皇太子,另一皇子趙愷以雄武、保寧軍節(jié)度使身份通判寧國府。皇太子不久就任臨安尹。侍衛(wèi)馬軍司牧馬的地方過去一直設在臨安,虞允文認為此地地勢狹窄,不利于放牧,請求下令將牧地改為鎮(zhèn)江,遇有緊急情況時騎馬過江比較便利。三軍將士對此頗有怨言,以后議事者以此指責虞允文。
胡銓因任臺諫官評議國事過多的緣故被去職,虞允文奏請將他留在經(jīng)筵。胡銓向朝廷舉薦朱熹,孝宗詢問虞允文是否認識朱熹?虞允文回答朱熹的才華不在程頤之下,于是朝廷召朱熹入京,朱熹沒有來。檢鼓院以六條規(guī)則限制壓抑上書言事的人,虞允文上書力陳不能這樣做,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
恰逢孝宗生日,金國使者烏林答天錫前來拜見,此人是金主完顏褒的女婿,態(tài)度惡劣,狂妄自大,堅持要求孝宗降低身份詢問完顏褒的日常生活,向金主請安,孝宗不肯答應,烏林答天錫就跪地不起,周圍的侍從驚慌失措,無以應對。虞允文請孝宗立即起駕回宮,然后告訴烏林答天錫說“:大宋皇帝既然已經(jīng)起駕回宮,就不會再回此殿了,金使就隨大臣們一起上朝祝壽吧!睘趿执鹛戾a因羞慚而退出朝殿。
宋孝宗認為仆射的名稱不太合適,將其改為左、右丞相。乾道八年(72)二月,任命虞允文為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梁克家擔任右丞相。虞允文曾經(jīng)舉薦梁克家代替自己,皇上沒有同意。這個月,虞允文又以病要求解除自己的重要職務,又稱贊梁克家老成持重有宰相的氣度,到這時,梁克家開始與虞允文一同為相。孝宗又下手詔問虞允文“:我準備提拔一名武將任樞密使,你認為曹勛如何?”虞允文說曹勛人品卑劣,氣量狹小,無特殊才能,不可任用此人。不久,皇上任命張說任簽書樞密院事,右正言王希呂與臺諫官交相彈劾張說。孝宗對王希呂非常厭惡,手詔將王希呂發(fā)配到險惡的邊遠地區(qū)。虞允文扣留了手詔,皇上愈加憤怒。梁克家說“:王希呂評論張說,是臺諫官的責任,虞允文救王希呂,是為了國家的大體著想。”孝宗怒氣逐漸消去,最終減輕了對王希呂的懲罰。
四月,御史蕭之敏上書彈劾虞允文,虞允文上奏章等待定罪;噬先サ聣蹖m拜見高宗,太上皇說:“采石大捷時,蕭之敏在哪里?不要聽從他的意見,將蕭之敏罷官趕走!毙⒆谝蜻@件事準備罷黜蕭之敏,并在折扇上題詩以挽留虞允文。虞允文認為蕭之敏品行端正,請求皇上將其召回宮中以廣開言路。孝宗深感他為人寬厚善良,命曾懷將這件事記載在《時政記》里。
宋孝宗詔令選拔諫官,虞允文推薦了李彥穎、林光朝和王質(zhì)三人,他們?nèi)私詾槿斯⒅、光明磊落,并以文學才能著稱于當時,因此虞允文薦舉他們,很長時間卻沒有答復。曾覿也推薦一人,立即賜進士,提拔為諫議大夫。虞允文、梁克家據(jù)理力爭,皇上不肯聽從。虞允文請求離職,被授予少保、武安軍節(jié)度使、四川宣撫使,并加封為雍國公。向孝宗辭行,孝宗告訴他進取的方法,并期待著有一天與他會師于河南。虞允文說“:將來要防備內(nèi)外不能遙相呼應。”皇上回答:“假如蜀軍出征而我們遲遲不率軍隊出發(fā),就是我有負于你;假如我率軍出征而你遲遲未能響應,就是你有負于我!毙⒆谟H自來到正宮,敬酒賦詩,以隆重的儀式歡送他,并賜給他宗廟祭器。
乾道九年(73),虞允文到達四川。當時駐川官軍每月僅發(fā)給一石五斗米,無法贍養(yǎng)家人,虞允文捐獻宣撫司三十萬錢用以換米,按官兵家中人口數(shù)目增加供給。虞允文訂立七條民戶養(yǎng)馬以供軍用的規(guī)則,從民間搜求大批良馬,奏請皇上同意后挑選大批青壯年進行訓練,作為戰(zhàn)爭儲備力量。當初,北部邊界有一名叫寇鄰的人,有部眾數(shù)萬人,活動在商州、虢州一帶,虞允文主持朝政后他按時向南宋政府交納賦稅,等到虞允文到達四川后,再次派人致書虞允文,虞允文沒有立即答復他們,僅僅打算拖延羈縻他們。時間不長,寇鄰的密謀被金人發(fā)覺,金人秘密派人將他逮捕。葉衡上奏疏向孝宗報告了這件事,虞允文上奏為自己辯解,并請求去職,只領俸祿,沒有得到答復。
孝宗曾經(jīng)對虞允文說:“靖康之恥,我將與丞相共同雪洗。”又說“:我只有功業(yè)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漢文帝、漢景帝!币虼擞菰饰南蚧噬显S諾共同恢復中原,以圖統(tǒng)一大業(yè)。虞允文到達四川一年后,仍沒有確定進兵日期。宋孝宗賜密詔催促他,虞允文回答軍需還沒有準備完畢,皇上很不高興。
淳熙元年(74),虞允文去世。四年后,孝宗到白石舉行閱兵大典,看到士兵都年輕力壯,很有戰(zhàn)斗力,對手下大臣說“:這都是虞允文實行優(yōu)勝劣汰,對士兵進行裁減淘汰的結(jié)果!辈痪孟略t追贈虞允文太傅,賜謚“忠肅”。
虞允文身材高大,相貌雄偉,身高六尺四寸,為人慷慨,光明磊落,胸懷大志,一言一行都很有分寸,一看便知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才。他早年曾以文學才能效力于臺閣,晚年時時政日益艱難,前后出任將相近二十年,孜孜不倦,忠誠勤懇,任勞任怨,沒有任何怨言。他曾經(jīng)為《唐書》、《五代史》做注釋,收藏在他家中。著有詩文十卷,《經(jīng)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nèi)外志》十五卷,皆流傳于后世。
虞允文有子三人:公亮、公著、杭孫。孫八人,都愛好學習、研究,其中只有剛簡最為知名,嘉定中葉,帝屢召不至,官終利路提點刑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39461.html
相關(guān)閱讀: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甘茂相秦原文及翻譯
奧濟曼底亞斯_詩歌鑒賞
孟郊《落第》原文及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