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送梓州高參軍還京》原文
京洛風(fēng)塵遠(yuǎn),褒斜煙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飛我異禽。
別路琴聲斷,秋山猿鳥吟。
一乖青巖酌,空佇白云心。
盧照鄰《送梓州高參軍還京》注釋
、梓州,今四川三臺。
2、高參軍,生平不詳。參軍,謂參謀軍事。晉以后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沿至隋唐,兼為郡官。
3、京洛:洛陽的別稱。因東周、東漢均建都于此,故名。
4、風(fēng)塵:風(fēng)與塵,喻旅途辛苦。
5、褒斜:即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通道山勢險峻,歷代鑿山架木,于絕壁修成棧道,舊時為川陜交通要道。
6、煙露:一作“煙霧”。
7、“北游”句:語本《莊子?知北游》:“知北游于玄水之上。”按“知”即智。
8、“南飛”句:指由京來蜀。典出《莊子?逍遙游》鯤鵬圖南。禽,指鵬。異禽,與鵬有異,謂無鵬之宏志。
9、青巖酌:青山餞行。
0、白云心:謂思念之情。《穆天子傳》載西王母《白云謠》:“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yuǎn),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
盧照鄰《送梓州高參軍還京》翻譯
待更新
盧照鄰《送梓州高參軍還京》賞析
《送梓州高參軍還京》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代表作品。這是一首送別詩,是作者宦游四川期間所作,詩中抒寫了送高參軍的離情別緒,流露了對友人路遠(yuǎn)艱難的擔(dān)心和別后的思念之情。景凄詞切,情真而思深。
好友高參軍北還,可喜可賀,一路上,縱然山高路險,他也會覺得“驛路開花處處新”的。詩人覺得自己南滯在此,形單影只,實在愚癡,即便有鴻鵠之志也是枉然。高參軍將從自己當(dāng)年南游蜀地的來路還京,真為他提心吊膽:這一路上,風(fēng)塵滾滾,關(guān)山重重,那數(shù)不清的峭壁懸崖,急流險灘,不知他如何跋涉。詩人眼看好友離去,遠(yuǎn)了,遠(yuǎn)了,好友的車蓋早已在視線之外,他還在離別的高坡上掛肚牽腸:什么時候該過三峽,什么時候能越秦嶺,什么時候才安抵京洛,“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的蜀道將如何穿越,“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的空山野嶺又怎樣入眠。恍惚間,琴聲似斷,昔日相與飲酒吟詩的高參軍已離他而去,難以再見;秋山俱寂,夜空“杜鵑啼血猿哀鳴”的悲聲格外刺耳,令人毛骨悚然。猛一驚,直面惜別時的童山青巖,不勝感慨:“志同道合的你我,千山萬水將隔不斷我們的情誼。《穆天子傳》載西王母《白云謠》云:‘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yuǎn),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移诖@一天的到來。”
盧照鄰性格孤傲,卓爾不群,為時世所不容,卻為親友所欽佩。關(guān)鍵時刻,總有朋友使他擺脫困境。因此,詩人特別珍重這人世間難得的真情,每每分手之時,常常寫詩饋贈。由于悲苦,這類詩作往往景幽情苦,詞冷曲哀,凄切有余而曠達(dá)不足,但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意卻表露無遺。
“士窮節(jié)乃見”,“患難見真情”,盧照鄰其人其節(jié),其情其義,便是一例。
《送梓州高參軍還京》作者簡介
盧照鄰字升之(約公元636年?約公元680年),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人(治今河北省定興縣),初唐詩人。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尉(今四川成都附近),在文學(xué)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曾被橫禍下獄,因友人救護(hù)得免。后染風(fēng)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長期病痛的折磨,他終于自投潁水而死。
盧照鄰的詩詞代表作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42766.html
相關(guān)閱讀:杜甫《歸雁》原文翻譯 賞析
戰(zhàn)國策?東周?為周最謂魏王
楊廣《步虛詞二首》原文及翻譯 賞析
張籍《相和歌辭?采蓮曲》原文翻譯 賞析
辛棄疾《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