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原文及翻譯 賞析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原文
告儼、俟、份、佚、佟():
天地賦命(2),生必有死;自古圣賢,誰能獨(dú)免(3)?子夏有言(4):“死生有命,富貴在天(5)!彼挠阎(6),親受音旨(7)。發(fā)斯談?wù)?8),將非窮達(dá)不可妄求(9),壽夭永無外請故耶(0)?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2)。性剛才拙(3),與物多忤(4)。自量為己(5),必貽俗患(6)。??辭世(7),使汝等幼而饑寒(8)。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9)。敗絮自擁(20),何慚兒子(2)?此既一事矣(22)。但恨鄰靡二仲(23),室無萊婦(24),抱茲苦心(25),良獨(dú)內(nèi)愧(26)。
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27),時(shí)鳥變聲(28),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29)。意淺識罕(30),謂斯言可保(3)。日月遂往,機(jī)巧好疏(32)。緬求在昔(33),眇然如何(34)![]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35),親舊不遺(36),每以藥石見救(37),自恐大分將有限也(38)。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39),何時(shí)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40)!然汝等雖不同生(4),當(dāng)思四海皆兄弟之義(42)。鮑叔,管仲,分財(cái)無猜(43);歸生、伍舉,班荊道舊(44);遂能以敗為成(45),因喪立功(46)。他人尚爾(47),況同父之人哉!穎川韓元長(48),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49)。濟(jì)北汜稚春(50),晉時(shí)操行人也(5),七世同財(cái)(52),家人無怨色!对姟吩唬骸案呱窖鲋梗靶行兄(53)!彪m不能爾(54),至心尚之(55)。汝其慎哉(56),吾復(fù)何言!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注釋
()儼(yǎn眼)、俟(sì四)、份(bīn賓)、扶(yì義)、。╰óng童):陶淵明的五個(gè)兒子。參見淵明《責(zé)子》詩。
(2)賦:給予。
(3)誰能獨(dú)免:逮本作“誰獨(dú)能免”,今據(jù)《宋書》及李本、焦本改。
(4)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時(shí)衛(wèi)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
(5)此二句見《論語?顏淵》。
(6)四友:孔子的學(xué)生顏回、子貢、子路、子張,為孔子四友。(見《孔叢子?論書》)子夏與他們是同輩。
(7)音旨:指孔子的教誨。旨:要義。
(8)發(fā):發(fā)表,講。斯談:這話,指“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之語。
(9)將非:豈不是。窮達(dá):失志與顯達(dá),指命運(yùn)的好壞。妄求:非分地追求。
(0)壽夭:長壽與短命。外請:在命定之外求保。故:緣故。
()以:因。弊:貧乏。
(2)游走:在外奔波,指外出做官。
(3)性剛:性格剛直。才拙:才能拙劣。指不會逢迎取巧。
(4)與物多忤(wǔ午):與社會人事多不相合。忤:逆,違背。
(5)自量為己:自己估量自己。即為自己考慮。
(6)貽:遺留。俗患:指世俗官場上的禍患。
(7)??(mǐnmiǎn敏免):勉力,努力。辭世:指辭去世俗事物,即辭官歸隱。
(8)汝等:你們。
(9)孺仲:東漢王霸,字孺仲(《后漢書》作“儒仲”),太原人。《后漢書,逸民列傳》說他“少有情節(jié)。及王莽篡位,棄冠帶,絕交宦,以病歸。隱居守志,茅屋蓬戶。連征不至,以壽終”。又《后漢書?列女傳》載:太原王霸“妻亦美志行。初,霸與同郡令狐子伯為友,后子伯為楚相,而其子為郡功曹。子伯乃令子奉書于霸,車馬服從,雍容如也。霸子時(shí)方耕于野,聞賓至,投耒而歸,見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視。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臥不起。妻怪問其故,始不肯告,妻請罪,而后言曰:‘吾與子伯素不相若,向見其子容服甚光,舉措有適,而我兒曹蓬發(fā)歷齒,未知禮則,見客而有慚色。父子恩深,不覺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節(jié),不顧榮祿。今子伯之貴孰與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慚于兒女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終身隱遁。”
(20)敗絮:指破棉襖。擁:纏裹,穿著。
(2)何慚兒子:又何必為兒子的貧寒而慚愧呢。
(22)一事:一樣的事。是說兒子同自己一樣,同處貧寒之中,故不必為之慚愧。
(23)靡:沒有。二仲:指漢代的兩位隱士羊仲、求仲。
(24)萊婦:老萊子的妻子。春秋時(shí)楚國的老萊子,在蒙山之南隱居躬耕。楚王用重禮來聘請他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勸止他說:“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祿,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老萊子便與妻子一起逃隱于江南。(事見《高士傳)、《列女傳》)
(25)抱茲:懷此。
(26)良:甚,很。
(27)樹木交蔭:樹木枝葉交錯(cuò)成蔭。
(28)時(shí)鳥:候鳥。
(29)羲皇上人:太古之人。羲皇:伏羲氏,古代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30)意淺:思想單純。識罕:見識稀少。
(3)謂:以為。斯言:指“常言”四句。保:保持,維持。
(32)機(jī)巧:指逢迎取巧。好疏:很生疏。
(33)緬:遠(yuǎn)。
(34)眇然:渺茫的樣子。
(35)就:接近。衰損:衰老。
(36)遺:遺棄。
(37)藥石:泛指藥物。石:指治病的石針。
(38)大分(fèn奮):壽命。
(39)每:常。役:擔(dān)任,被迫從事。
(40)若何可言:意渭有什么話可說呢。若何:怎么。
(4)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長子儼為淵明前妻所生,后四子為續(xù)弦翟氏所生。
(42)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語出《論語?顏淵》。
(43)無猜:無有猜忌。事見《讀史述九章?管鮑》注。
(44)歸生、伍舉:戰(zhàn)國時(shí)楚國入,二人為好友。伍舉因罪逃往鄭國,再奔晉國;在去晉國的路上與出使晉國的歸生相遇。兩人便在地上鋪荊草,席地而坐,敘說昔日的情誼。歸生回到楚國后對令尹子木說,楚國人才為晉國所用,對楚國不利。楚國于是召回伍舉。(事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國語?楚語》)班:布列。道舊:敘舊。
(45)以敗為成:指管仲因得鮑叔的幫助而在失敗中轉(zhuǎn)向成功。起初,管仲輔佐公于糾,鮑叔輔佐公于小白,后來公子小白打敗了公于糾,即位為齊桓公,管仲被囚禁,鮑叔向齊桓公極立推薦管仲。管仲被起用力相,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yè)。(事見《史記?管晏列傳》)
(46)因喪立功:指伍舉在逃亡之中因得歸生的幫助而回到楚國立下功勞!蹲髠?昭公元年》載:伍舉回到楚國后,輔佐公子圍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楚靈王。
(47)他人:別人,非親兄弟之人。這里指鮑叔與管仲。歸生與伍舉。尚爾:尚且能夠如此。
(48)穎川:郡名,今河南省禹縣。韓元長:名融,字元長,東漢時(shí)人。年輕時(shí)不為章句而善辨事理,聲名甚盛,曾受到大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等五府的同時(shí)征召;漢獻(xiàn)帝時(shí)官至太仆.為九卿之一。(事見《后漢書?韓韻列傳》)
(49)沒齒:猶言終身。
(50)濟(jì)北:古地名,在今山東省長清縣。?(fàn范)稚春:名毓,字椎春,西晉時(shí)人!稌x書?儒林傳》說他家累世儒素,九族和睦,到?毓時(shí)已經(jīng)七代。當(dāng)時(shí)人們稱贊其家“兒無常父,衣無常主”。
(5)操行人:品行高尚的人。
(52)同財(cái):共同擁有財(cái)產(chǎn),指沒有分家。
(5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二句語出《詩經(jīng)?小雅?車轄).意思是說:對古人崇高的道德則敬仰若高山,對古人的高尚行為則效法和遵行。
(54)爾:那樣。
(55)至心:至誠之心。尚:崇尚,羨慕。
(56)汝:猶“汝等”,你們。其:語氣詞,這里有“應(yīng)當(dāng)”的意思。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翻譯
告訴嚴(yán)、俟、份、佚、侮諸子:
天地賦予人類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圣賢之人,誰又能逃脫死亡呢?子夏曾經(jīng)說過:“死生之?dāng)?shù)自有命定,富貴與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輩的學(xué)生,親身受到孔子的教誨。子夏之所以講這樣的話,豈不是因?yàn)槿说母F困和顯達(dá)不可非分地追求,長壽與短命永遠(yuǎn)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緣故嗎?
我已經(jīng)年過五十,年少時(shí)即受窮苦,家中常常貧乏,不得不在外四處奔波。我性格剛直,無逢迎取巧之能,與社會人事多不相合。自己為自己考慮,那樣下去必然會留下禍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辭去官場世俗事務(wù),因而也使你們從小就過著貧窮饑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賢妻的話所感動,自己穿著破棉襖,又何必為兒子不如別人而慚愧呢?這個(gè)道理是一樣的。我只遺憾沒有求仲、羊仲那樣的鄰居,家中沒有像老萊子妻那樣的夫人,懷抱著這樣的苦心,內(nèi)心很是慚愧。
我少年時(shí)曾學(xué)習(xí)彈琴、讀書,間或喜歡悠閑清靜,打開書卷,心有所得,便高興得連飯也忘記吃了?吹綐淠局θ~交錯(cuò)成蔭,聽見候鳥不同的鳴聲,我也十分高興。我常常說,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著,遇到?jīng)鲲L(fēng)一陣陣吹過,便自認(rèn)為是伏轟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單純,見識稀少,認(rèn)為這樣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時(shí)光逐漸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復(fù)過去的那種生活,希望又是多么渺茫!
自從患病以來,身體逐漸衰老,親戚朋友們不嫌棄我,常常拿來藥物給我醫(yī)治,我擔(dān)心自己的壽命將不會很長了。你們年紀(jì)幼小,家中貧窮,常常擔(dān)負(fù)打柴挑水的勞作,什么時(shí)候才能免掉呢?這些事情總是牽掛著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說的呢!你們兄弟幾人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應(yīng)當(dāng)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鮑叔和管仲分錢財(cái)時(shí),互不猜忌;歸生和伍舉久別重逢,便在路邊鋪上荊條坐下暢敘舊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敗之中轉(zhuǎn)向成功,伍舉在逃亡之后回國立下功勞。他們并非親兄弟尚且能夠這樣,何況你們是同一父親的兒子呢!穎川的韓元長,是漢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職,享年八十歲,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濟(jì)北的匯稚春,是晉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們家七代沒有分家,共同擁有財(cái)產(chǎn),但全家人沒有不滿意的!对娊(jīng)》上說:“對古人崇高的道德則敬仰若高山,對古人的高尚行為則效法和遵行!彪m然我們達(dá)不到那樣高的境界,但應(yīng)當(dāng)以至誠之心崇尚他們的美德。你們要謹(jǐn)慎做人啊,我還有什么話好說呢!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賞析
《與子儼等疏》是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是陶淵明大約五十出頭時(shí),因經(jīng)歷一場病患,在“ 自恐大分將有限”的心情下,寫給五個(gè)兒子的一封家信。儼,和正文第一句中的“俟、份、佚、佟”都是陶淵明的兒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42771.html
相關(guān)閱讀: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蘇轍《東軒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關(guān)帝靈簽41簽 關(guān)帝靈簽解簽第四十一簽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牧羊人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