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王允傳原文翻譯
后漢書?王允傳原文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為冠蓋。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 “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彼炫c定交。
年十九,為郡吏,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放恣,為一縣巨患,允討捕殺之。而津兄弟諂事宦官,因緣譖訴,桓帝震怒,征太守劉?,遂下獄死。允送喪還平原,終畢三年,然后歸家。復還仕,郡人有路佛者,少無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補吏,允犯顏固爭,球怒,收允欲殺之。剌史鄧盛聞而馳傳辟為別駕從事。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廢棄。
允少好大節(jié),有志于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三公并辟,以司徒高第為侍御史。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為從事,上除禁黨。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等受降數(shù)十萬。于賊中得中常侍張讓賓客書疏,與黃巾交通,允具發(fā)其奸,以狀聞。靈帝責怒讓,讓叩頭陳謝,竟不能罪之。而讓懷協(xié)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傳下獄。會赦,還復刺史。旬日間,復以他罪被捕。司徒楊賜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乃遣客謝之曰:“君以張讓之事,故一月再征。兇慝難量,幸為深計。”又諸從事好氣決者,共流涕奉藥而進之。允厲聲曰:“吾為人臣,獲罪于君,當伏大辟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檻車。既至廷尉,左右皆促其事,朝臣莫不嘆息。大將軍何進、大尉袁隗、司徒楊賜共上疏請之曰:“夫內視反聽,則忠臣謁誠;寬賢矜能,則義士厲節(jié)。是以孝文納馮唐之說,晉悼宥魏絳之罪。允以特選受命,誅逆撫順,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勛,請加爵賞,而以奉事不當,當肆大戮。責輕罰重,有虧眾望。臣等備位宰相,不敢寢默。誠以允宜蒙三槐之聽,以昭忠貞之心!睍,得以減死論。是冬大赦,而允獨不在宥,三公咸復為言。至明年,乃得解釋。是時,宦者橫暴,睚眥觸死。允懼不免,乃變易名姓,轉側河內、陳留間。
及帝崩,乃奔喪京師。時,大將軍何進欲誅宦官,召允與謀事,請為從事中郎,轉河南尹。獻帝即位,拜太仆,再遷守尚書令。
初平元年,代楊彪為司徒,守尚書令如故。及董卓遷都關中,允悉收斂蘭臺、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既至長安,皆分別條上。又集漢朝舊事所當施用者,一皆奏之。經籍具存,允有力焉。時董卓尚留洛陽,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允見卓禍毒方深,篡逆已兆,密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yè)等謀共誅之。乃上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zhí)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并將兵出武關道,以討袁術為名,實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還洛陽。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內瑞為仆射,瓚為尚書。
二年,卓還長安,錄入關之功,封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固讓不受。士孫瑞說允曰:“夫執(zhí)謙守約,存乎其時。公與董太師并位俱封,而獨崇高節(jié),豈和光之道邪?”允納其言,乃受二千戶。
三年春,連雨六十余日,允與士孫瑞、楊瓚登臺請霽,復結前謀。瑞曰: “自歲末以來,太陽不照,霖雨積時,月犯執(zhí)法,彗孛仍見,晝陰夜陽,霧氣交侵,此期應促盡,內發(fā)者勝。幾不可后,公其圖之。”允然其言,乃潛結卓將呂布,使為內應。會卓入賀,呂布因刺殺之。語在《卓傳》。
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shù)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呂布又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布亦負有功勞,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jié)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蛘f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陜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痹试唬骸安蝗。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陜,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
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更相謂曰:“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并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為魚肉矣!弊坎壳鷮⒗?、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為亂,攻圍長安。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 “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愿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茍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初,允以同郡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是時,三輔民庶熾盛,兵谷富實,李?等欲即殺允,懼二郡為患,乃先征翼、宏。宏遣使謂翼曰:“郭汜、李?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征,明日俱族。計將安出?”翼曰: “雖禍福難量,然王命所不得避也!焙暝唬骸傲x兵鼎沸,在于董卓,況其黨與乎!若舉兵共討君側惡人,山東必應之,此轉禍為福之計也。”翼不從。宏不能獨立,遂俱就征,下廷尉。?乃收允及翼、宏,并殺之。
允時年五十六。長子侍中蓋、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見誅害,唯兄子晨、陵得脫歸鄉(xiāng)里。天子感慟,百姓喪氣,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趙戩棄官營喪。
王宏字長文,少有氣力,不拘細行。初為弘農太守,考案郡中有事宦官買爵位者,雖位至二千石,皆掠考收捕,遂殺數(shù)十人,威動鄰界。素與司隸校尉胡種有隙,及宏下獄,種遂迫促殺之。宏臨命詬曰:“宋翼豎儒,不足議大計。胡種樂人之禍,禍將及之。”種后眠輒見宏以杖擊之,因發(fā)病,數(shù)日死。后遷都于許,帝思允忠節(jié),使改殯葬之,遣虎賁中郎將奉策吊祭,賜東園秘器,贈以本官印綬,送還本郡。封其孫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
士孫瑞字君策,扶風人,頗有才謀。瑞以允自專討董卓之勞,故歸功不侯,所以獲免于難。后為國三老、光祿大夫。每三公缺,楊彪、皇甫嵩皆讓位于瑞。興平二年,從駕東歸,為亂兵所殺。
趙戩字叔茂,長陵人,性質正多謀。初平中,為尚書,典選舉。董卓數(shù)欲有所私授,戩輒堅拒不聽,言色強厲。卓怒,召將殺之,眾人悚栗,而戩辭貌自若。卓悔,謝釋之。長安之亂,客于荊州,劉表厚禮焉。及曹操平荊州,乃辟之,執(zhí)戩手曰:“恨相見晚!弊湎鄧婔黹L史。
論曰:士雖以正立,亦以謀濟。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權,伺其間而敝其罪,當此之時,天下懸解矣。而終不以猜忤為釁者,知其本于忠義之誠也。故推卓不為失正,分權不為茍冒,伺間不為狙詐。及其謀濟意從,則歸成于正也。
贊曰:子師圖難,晦心傾節(jié)。功全元丑,身殘余孽。時有隆夷,事亦工拙。
后漢書?王允傳翻譯
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縣人。世世代代為州郡官。同郡郭林宗曾經見王允,大為賞識,說:“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啊!本团c他結為知己。年十九,為郡吏。當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跋扈,為一縣的大患,王允把他收捕殺了。趙津的兄弟諂媚宦官,借以誣訴,桓帝震怒,召太守劉王質投入監(jiān)獄而死。王允送劉王質喪還平原,整整三年,然后回家。再出仕,郡里人路佛,年輕無操行,太守王球召他補吏,王允膽敢觸犯王球,力爭不可,王球發(fā)怒,收捕了王允,想把他殺了。刺史鄧盛知道了,馳馬傳令舉為別駕從事。王允由此著了名,路佛卻因此被廢棄了。王允年輕時好大節(jié),有志為國立功。經常誦讀經傳,早晚學馳馬射箭。三公都征召他,按司徒高第任侍御史。中平元年(84),黃巾賊暴動,王允被特選任豫州刺史。他征荀爽、孔融等人為從事,上書解除黨禁。
討伐黃巾別帥,大勝。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亻..等受降黃巾賊幾十萬人。在賊中得到中常侍張讓賓客的書信,與黃巾來往,王允徹底揭發(fā)其奸情,報告了朝廷。靈帝發(fā)怒,責斥張讓,張讓叩頭請罪,靈帝居然沒有治他的罪。張讓卻懷恨在心,因事中傷王允,第二年,逮捕入獄。遇著大赦,仍為刺史。僅僅十天,又因他罪被捕。司徒楊賜認為王允德行高,不想使他經受痛苦侮辱,于是派賓客告訴他說:“君因張讓的事,一月再次征召,兇禍不可估量,你應當深思熟慮。”又各從事好氣決勇的,都流著眼淚奉藥與王允。王允厲聲說:“我為人臣,犯了皇上的罪,應當服極刑以謝天下,難道可以飲藥求死嗎?”投杯起身,徑上囚車。既至廷尉,左右的人都催促處理其事,朝臣沒有不嘆息的。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lián)盟上書請說:“人君內視反聽,有自知之明,忠臣就竭誠以事皇上,對賢者寬其小過,獎勵他的才能,義士就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所以孝文皇帝采納了馮唐的意見,晉悼公原宥了魏絳的罪過。王允是按特選任用的。殺戮叛逆,撫慰歸順,不到一個月,州境掃清。正想列舉他的功勛,報請朝廷加爵賞賜,卻因奉事不當,應處極刑。責斥輕,處罰重,有失眾望。我等位在宰相,不敢默不作聲。我們的確認為王允應該蒙三槐之聽訟,以明忠貞之心!弊嗌匣实,得以減死論罪。這年冬天大赦,王允卻不在赦宥之內,三公又再次為他說話。到第二年,才得到獲釋。這時宦官橫暴,偶有小怨小忿,就要遭到他們害死。王允怕不免遭宦官陷害,于是改名換姓,流浪河內、陳留間。靈帝逝世,奔喪回京師。
這時大將軍何進想誅殺宦官,找了王允商量,請他任從事中郎,調河南尹。獻帝繼位,任為太仆,再調署理尚書令。
初平元年(90年),代楊彪為司徒,還是署理尚書令。董卓遷都關中,王允把全部蘭臺、石室圖書秘緯中重要的收集起來帶到關中。到了長安,都分類條上。又收集漢朝舊事應當施用的,都一一奏上。經籍得以保全,王允是有功的。當時董卓還留在洛陽,朝政大小,都托王允處理,王允假情屈意,惟命是從,董卓也信任王允,不生乖疑之心,所以能夠扶持王室于危亂之中,天子、朝臣,內內外外,沒有不依靠他的。王允看見董卓的禍毒日深,篡奪帝位的逆謀已經露出來了,暗內地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yè)等人謀議共同殺掉董卓。于是奏請護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zhí)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都帶兵出武關道,以討伐袁術為名,實際上是想分路征討董卓,然后擁天子還洛陽。
董卓懷疑,留王允,王允于是引士孫瑞為仆射、楊瓚為尚書。二年,董卓回長安,敘入關的功勞,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王允堅決辭讓不接受。士孫瑞說王允:“謙虛儉樸,這要看時間行事。您與董太師并位俱封,而您獨突出自己高節(jié),不受封爵,難道是胡里胡涂,與人相混不顯露自己的辦法嗎?”王允接受了他的意見,受二千戶。三年春,一連落雨六十多天,王允與士孫瑞、楊瓚登臺請老天爺放晴。再次商討誅殺董卓的事。士孫瑞說“:自從歲尾以來,不見太陽,久雨不晴,月犯執(zhí)法星,彗星孛星仍現(xiàn),白天陰,晚上陽,霧氣相侵,這是其應短促完結,從內部發(fā)動的勝利。機不可失,您趕快圖謀吧!蓖踉收J為士孫瑞說的對。于是暗暗地結合董卓將呂布,使他為內應。
正值董卓入朝賀獻帝病愈,呂布因得間殺了董卓。語在《董卓傳》。王允開始想赦免董卓的部屬,呂布也多次勸王允。但王允終于懷疑,說:“這些人無罪,只是跟著董卓罷了,F(xiàn)在如果認為他們是惡逆特赦免他們,那正好使他們自己疑惑起來,這不是使他們安定不動的辦法!眳尾加窒氚讯康呢斘镔p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準。王允平日卻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呂布也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漸與王允不和了。王允性情剛烈,疾惡如仇。開始怕董卓這只豺狼,所以壓抑自己,屈志相從。董卓被殲滅之后,自己認為再沒有什么患難了,在公共場合,很少溫潤的顏色,主持正道持重,不用權宜之計,因此在他下面的人,也不很擁護他。董卓的將校及在職的多是涼州人,王允研究把原來董卓的部隊撤銷。有人對王允說:“涼州人一向怕袁氏而畏關東,現(xiàn)在如果一旦撤銷,關東就必然人人自危?梢曰矢αx真為將軍,帶領這支部隊,從而使留在陜地安撫他們,慢慢地與關東通謀,觀察其變。”王允說:“不然,關東舉義兵的,都是我的人啊,F(xiàn)在如果距險駐兵陜地,雖然可以安撫涼州,使關東發(fā)生疑心,這是極不可以的!碑敃r百姓謠言,會全部誅殺涼州人,于是互相恐懼騷動。
在關中的,都擁兵自守。并且互相轉告說:“丁彥思、蔡伯喈只因與董公相好,就都被株連獲罪。現(xiàn)在既然不赦免我輩,又想把部隊撤銷,今天撤銷,明天我們就為魚肉,聽人宰割了啊!”董卓的部屬將李?、郭汜等先前將兵在關東,因此不自安,于是共謀為亂,圍攻長安。城破,呂布逃走。呂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呼王允說:“您可以走了嗎?”王允說“:如果得到皇上的保佑,上安國家,是我的愿望。不然,就以身殉國;噬嫌仔,靠我而已,遇患難,圖僥幸逃避,我不忍啊。多多拜托關東諸公,要以國家為念。”起先,王允用同郡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當時三輔百姓熾盛,兵多,糧食也多,李?等想殺掉王允,害怕二郡為患。于是先征召宋翼、王宏。王宏派使者說宋翼“:郭汜、李?因我二人在外,所以沒有危害王允。今天我們應征,明天一定皆遭族滅,有什么主意呢?”宋翼說“:雖然禍福不可料,但王命不可逃避啊!蓖鹾暾f:“義兵之所以洶洶,在于董卓,何況他的黨羽呢?如果率領部隊共同討伐君主身邊的惡人,山東一定會響應,這是轉禍為福之計。”宋翼不從。
王宏一個人不能獨立,于是就都應征,把他們送到司法機關。李?于是逮捕王允及宋翼、王宏,都處以極刑。王允這時五十六歲。長子侍中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余人都被殺害,只有兄子王晨、王陵得以逃歸鄉(xiāng)里。天子悲痛,百姓喪氣,沒有敢于去收王允尸體的,獨有舊吏平陵令趙戩棄官營喪。王宏字長文,年輕時有氣力,不注重小節(jié)。開始作弘農太守,審訊郡里有奉侍宦官買爵位的,雖然官位到了二千石,都收捕拷打,殺了幾十人,威震鄰郡。平日與司隸校尉胡種有矛盾,王宏下獄,胡種就急不可待把他殺了。王宏臨死時罵說“:宋翼是蠢儒,不足與謀大事。胡種幸災樂禍,禍害要降臨他的!焙N后來睡覺常見王宏用杖打他,因而發(fā)了病,不幾天就死了。后來遷都許昌,天子思念王允的忠節(jié),改葬王允,派虎賁中郎將奉命吊祭,賜東園秘器,賜他本官印綬,送還本郡。封王允孫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
士孫瑞字君榮,扶風縣人。很有才干謀略。士孫瑞因王允自專討伐董卓的功勞,歸功王允,不受封侯,所以得以免于一死。后為國三老、光祿大夫。三公出缺,楊彪、皇甫嵩都讓位給士孫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48468.html
相關閱讀: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欲與空許諾言的女子訣別_詩歌鑒賞
杜荀鶴《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原文翻譯及賞析
拜倫的詩_拜倫的愛情詩名句摘抄
日暮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