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蘇軾《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原文翻譯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蘇軾《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原文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蘇軾《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注釋

、穎(yǐng)口:今安徽壽縣西正陽關。穎水由穎上縣東南流至此入淮,春秋時謂之穎尾。壽州:州治在今壽縣。

2、蘆花:蘆絮,蘆葦花軸上密生的白毛。秋興:因秋而起的感懷。

3、長淮:寬闊的淮水。

4、低昂:時高時低。

5、白石塔:潔白石頭砌成的塔。

6、棹(zhào):船漿。黃茅岡:泛指長有黃草的山岡。

7、軟:柔和。

8、故人:指送行人。蒼茫:模糊迷茫的樣子。

蘇軾《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翻譯

我日夜兼行向著那遙遠的江海,楓葉蘆花點綴得秋天情趣深長;此~渺不明,天際忽遠忽近,岸邊的青山隨著船兒低落高漲。已能望到壽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兒還不曾繞過黃茅岡。波平風柔仍然看不見老朋友啊,只因他們久立的地方煙云迷茫。

蘇軾《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賞析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去國離鄉(xiāng),心情難免憂抑,然而面對水天相接,自然流出秋天行旅的逸興。首聯(lián)寫出了之心情沉重,表達了仕途險惡,應遠避是非之情。中間兩聯(lián)寫景,前寫淮河青山壯闊之景,后寫已到壽州之所見,暗示了作者悵惘不安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尾聯(lián)以淮河煙波之迷茫點出前途之迷茫,以抒情結尾,曲折有味。這首詩可說是文辭、對仗具佳,自然流暢,景情交融,韻律優(yōu)美,以實寫虛的代表作品。

這首詩情景渾融,神完氣足,光彩照人,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一句“我行日夜向江!,實寫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卻有一種“賢人去國”的憂憤抑郁之情,有似古詩“行行重行行”,有似“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這些詩句中所包含的意蘊來。王文誥說:“此極沉痛語,淺人自不知耳!边@領會是不錯的。東坡此次出都,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見不合,遭到安石之黨謝景溫的誣告,東坡不屑自辯,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誣陷的結果。“日夜向江!奔础跋嗳ト找赃h”意,言一天天愈來愈遠地離開汴都,暗示了一種對朝廷的依戀、對被讒外放的忿懣不堪之情。全詩有此起句,以下只是實寫日日夜夜的耳聞目見,不再糾纏這一層意思,但整個詩篇卻籠罩在一種悵惘的情緒里。這是極高的藝術,不應該隨便讀過的。第二句點時令。東坡以七月出都,十月至潁口,其間在陳州和子由相聚,在潁州又一同謁見已經退休的歐陽修于里第,頗事留連。計算從出都至潁口這段路程,竟整整花去了一個秋天。“楓葉蘆花秋興長”,形象地概括了這一行程。

中間四句是題目的正面文字,其描寫中心是“波平風軟”四字。這是詩人此時此地的突出感受,是審美對象的突出特征。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二句是一篇的警策。這里沒有一個生僻的字眼和華麗的詞藻,更沒有什么冷僻的典故,只是沖口而出,純用白描,言簡意深地表現(xiàn)了一種難言之景和不盡之情,表現(xiàn)得那么鮮明,那么新穎,那么自然。詩人把自己的親切感受毫不費力地講給人們聽,使人們感到這一切都活脫脫地呈現(xiàn)在眼前。這種境界,是那些字雕句琢、“字字挨密為之”的詩人永遠也達不到的。東坡談藝,嘗言“求物之妙”好像“系風捕影”,詩人不僅對他所寫的東西做到了“了然于心”,而且做到了“了然于口與手”。這兩句詩,可以說是抓住了此時此地的“物之妙”,而且做到了兩個“了然”的例子;此炊嗔鲝V,唐人嘗稱之為“廣源公”。詩人沿著蔡河、潁水一路行來,水面都比較狹窄,沿途所見,不外是楓葉蘆花的瑟瑟秋意,情趣是比較單調的。一出潁口就不同了,面對著水天相接的廣闊的長淮,頓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昂雒浴倍直磉_了這種情景交融的新異之感。而兩岸青山,連綿不斷,隱隱約約,像無盡的波瀾,時起時伏。詩人此際,扁舟一葉,容與中流,遙吟俯唱,逸興遄飛,他的心和江山勝跡已融合在一起了。究竟是山在低昂,水在低昂,船在低昂,他說不清;他只覺得一切都在徐徐地流動,徐徐地運行;他處在一種波浪式前進的過程中,他完全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陶醉了。七個字寫出了船隨水波起伏,人在船上感覺不出,只覺得兩岸青山忽上忽下;其中“久與”二字寫出了“波平風軟”的神情,也曲折地暗示了詩人去國的惘惘不安、隱隱作痛,“行道遲遲,中心有違”的依約心情。這兩句詩,看來東坡自己也是十分得意的,他在后來寫的《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寫道:“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重復用了這首詩的第四、第七兩句,只換了一個“沙”字,一個“孤”字。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二句振筆直書,用粗筆濃涂大抹,一氣流轉,使人忘記了這中間還有對仗。壽州的白塔已經在望,要到達那里,還得繞過前面那一帶黃茅岡。說“已見”,說“未轉”,再一次突出了“波平風軟”的特色。這里的黃茅岡不是地名,而是實指長滿黃茅的山岡,前代注家已經辨明過了。

七、八句乘勢而下,用“波平風軟”四字總束了中間四句描寫;用“望不到”三字引出第八句這個抒情的結尾。不說自己急于到達壽州,卻說壽州的故人久立相待,從對面著筆,更加曲折有味。后二十三年,東坡嘗縱筆自書此詩,且題云:“余年三十六赴杭?過壽作此詩,今五十九,南遷至虔,煙雨凄然,頗有當年氣象也!睋䱷|坡這段題記,知至壽州之日當有小雨。此詩“煙蒼!比志褪敲鑼懩恰盁熡昶嗳弧钡臍庀蟮。又,詩中所稱“故人”不知指誰,翁方綱《石洲詩話》說“故人即青山也”,義殊難通。以本集考之,疑此“故人”或即李定。與東坡同時有三個李定,此李定即《烏臺詩案》中所稱嘗“承受無譏諷文字”者。其人此時在壽州,東坡有《壽州李定少卿出餞城東龍?zhí)渡稀吩娍勺C。

蘇軾的詩詞作品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50800.html

相關閱讀:焦土之詩(之一)_詩歌鑒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小麻雀_詩歌鑒賞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原文及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