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原文翻譯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原文

吳中好處是蘇州,卻為王程得勝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云山苦見留。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注釋

、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百花洲是當地的一個沙洲。

2、王程: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翻譯

江南一帶最美的地方是蘇州,為王事奔走我卻得以縱情遨游。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這百花洲。我跟岸邊的楊柳都互相熟識了。眼前的云山執(zhí)著地把我挽留。不要責怪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來就是一只孤舟。

楊萬里《泊平江百花洲》賞析

《泊平江百花洲》是宋朝文學家、詩人楊萬里的詩詞作品,這是一首抒寫旅途感受的詩,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點仍在輕快清新、灑脫自然。不但額、頸兩聯對仗有如行云流水,一氣舒卷,就連尾聯的直抒人生感慨也顯得輕松自如,毫不凝重。全詩語言平易樸實,語調流暢,讀來上口,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開頭兩句交待自己與蘇州的因緣。平平敘事,頗有民歌風味。讀來似乎是慶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賞吳中佳勝,實際上卻是為下文翻出感慨作勢!巴醭獭倍忠盐⒙抖四。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楊萬里于54(紹興二十年)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繼調永州零陵萃,以后歷任內外官職,奔走于江湖間,到寫這首詩時,已經半世(指一個人的半生)之多;十來年間,因主程所經,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這一聯用秀朗工整之筆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羈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調子并不沉重,毋寧說還帶有一點悠然自賞的意味。從眼前的勝游回顧半世以來的行蹤,從眼前的百花洲聯想到所歷的三江五湖,時間、空間都延伸擴大了。這一聯在對仗上句法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多用數目字成對,如“半”對“十”“三”對“四”“五”對“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動詞,與上句的“江”為名詞不同,五湖棹與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調)。這樣一種對仗,表現出詩人的巧思,具有一種輕快流利、拗折錯落的美感。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云山苦見留!鳖i聯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對這一帶風物的熟悉。明明是詩人認得岸旁楊柳、依戀眼底云山,卻故意將景物擬人化,從對面寫來,說成是岸旁楊柳都認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這樣寫,既饒情致,又不落套。詩人對此間風物的深情也更進一層地得到表現,運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詩人將主觀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過來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我合一,渾然一體。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聯承“半世三江五湖棹”從眼前泊岸的孤舟興感,說別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將自己載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開一步,下句卻透過一層,揭示了事情的底蘊。這個結尾,將“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觸與聯想凝聚到一點上:身如孤舟,漂泊無定,從而點明了全詩的主旨。

楊萬里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54075.html

相關閱讀:《茉德》(節(jié)選)_詩歌鑒賞
杜甫《陪柏中丞觀宴將士二首》原文及翻譯 賞析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我曾在陌生人中間作客_詩歌鑒賞
王勃《他鄉(xiāng)敘興》原文及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