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原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注釋
、毒蟲:指蛇、蝎、蜂之類的有毒蟲子。
2、螫:毒蟲子用毒刺咬人。
3、據:獸類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鳥:用腳爪抓取食物的鳥,例如鷹隼一類的鳥。
5、搏:鷹隼用爪擊物。
6、?作:嬰孩的生殖器勃起。?,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啞。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運作的規(guī)律。和,指陰陽二氣合和的狀態(tài)。
9、益生:縱欲貪生。
0、祥: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強:逞強、強暴。
2、壯:強壯。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譯文
道德涵養(yǎng)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知道“!钡慕凶觥懊鳌。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欲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于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賞析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講處世哲學,即“德”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講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yǎng)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熬痢笔切稳菥癯鋵嶏枬M的狀態(tài),“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tài),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縱欲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在本章里,老子用夸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里,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欲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他形象地說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車載說,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一為“沖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沖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tǒng)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tài)!昂凸狻本汀皬蜌w其明”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回復到“明”的“混成”的狀態(tài)!皼_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tǒng)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昂汀彼硎镜慕y(tǒng)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說“知和曰!。(《論老子》,第69頁)老子承認“萬物并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占有、掠奪、欺詐、征戰(zhàn)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tǒng)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tài)!纠献拥赖陆浀谖迨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全文
【老子道德經譯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65686.html
相關閱讀:宋史?潘美傳原文翻譯
盧照鄰《上之回》原文及翻譯 賞析
關帝靈簽67簽 關帝靈簽解簽第六十七簽
楊廣《白馬篇》原文及翻譯 賞析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原文翻譯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