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杜牧《念昔游三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杜牧《念昔游三首》原文

【其一

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

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

【其二

云門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腳長。

曾奉郊宮為近侍,分明??羽林槍。

【其三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巖樓閣風。

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

杜牧《念昔游三首》翻譯

、繩檢:約束,規(guī)矩,法度。

2、云門寺:原注:在越州(今浙江紹興)。

3、?(sǒng):執(zhí)。

4、水西寺:原注:在宣州涇縣(今屬安徽)。

5、山雨:一作“煙雨”。

杜牧《念昔游三首》賞析

《念昔游三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組詩作品,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第一首詩先描寫作者十年浪跡江南,不受拘束的生活,再勾勒江南的景色,又突出江南的寺院,烘托出游歷的地域之廣。第二首詩記敘作者游越州云門寺的一次經(jīng)歷。第三首詩寫李白在水西寺題詩一事,描寫了水西寺的佳境,表達了作者對在江南忘憂的游歷生活的留戀。

第一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作者十年浪跡江南,不受拘束的生活。漫長的生涯中,詩人只突出了一個“自獻自為酬”的場面。兩個“自”字,把他那種自斟自飲,自得其樂,獨往獨來,不受拘束,飄然于繩檢之外的神態(tài)勾畫出來了。這神態(tài)貌似瀟灑自得,實際上隱約地透露出一肚皮不合時宜的憤世之感。

詩的后兩句正面寫到“念昔游”的“游”字上,但是并沒有具體描寫江南的景色。“秋山春雨”只是對江南景色一般的概括性的勾勒,然而爽朗的秋山和連綿的春雨也頗富于江南景致的特征!按骸、“秋”二字連用,同前面的“十載”相呼應,暗示出飄泊江南時日之久。詩人寄情山水,徜徉在旖旎風光之中,興會所致,不免吟詩遣興。寫游蹤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絕句》中所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風光尤勝之故!耙袠恰标P切吟詩!耙斜榻纤滤聵恰,并烘托出游歷的地域之廣,也即是時間之長,又回應開頭“十載”。

詩人到處游山玩水,看來似乎悠然自在,內(nèi)心卻十分苦悶。這首憶昔詩,重點不在追述游歷之地的景致,而是借此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緒。愈是把自己寫得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而且是年復一年,無處不去,就愈顯示出他的百無聊賴和無可奈何。詩中沒有一處正面發(fā)泄牢騷,而又處處讓讀者感到有一股怨氣,妙就妙在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面。

第二首詩在《會稽掇英總集》中在《宿云門寺》。此詩記敘作者游云門寺的經(jīng)歷。不是云門寺外的猛雨,杜牧待不住,不會宿寺過夜的,大約在近侍郊宮的時候,也逢見過大雨,就聯(lián)想到羽林軍士又直又長又亮的矛槍。

第三首詩開門見山,提到李白在水西寺題詩一事。李白《游水西簡鄭明府》詩中云:“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涼風日瀟灑,幽客時憩泊”,描寫了這一山寺佳境。杜牧將此佳境凝煉為“古木回巖樓閣風”,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點:橫跨兩山的建筑,用閣道相連,四周皆是蒼翠的古樹、綠竹,凌空的樓閣之中,山風習習。多么美妙的風光!

李白一生坎坷蹭蹬,長期浪跡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時不但與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緒也有些相似。李白身臨佳境曰“幽客時憩泊”;杜牧面對勝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來,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在蒙蒙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似醉若醒的詩人,漫步在這一帶有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么陶然自得。

此詩二、四兩句寫景既雄峻清爽,又纖麗典雅。詩人是完全沉醉在這如畫的山景里了嗎?還是借大自然的景致來蕩滌自己胸中之塊壘呢?也許兩者都有,不必強解。

杜牧的代表詩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76348.html

相關閱讀:三國志張遼傳原文及翻譯
橡樹林_詩歌鑒賞
后漢書?列傳?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列傳原文及翻譯
新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歐陽修《豐樂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