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原文及翻譯 賞析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原文
湖闊兼云霧,樓孤屬晚晴。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fā),春泥百草生。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翻譯
云霧跟寬闊的湖面融為一體,傍晚落日照耀著獨自聳立的高樓。主人待我就像當(dāng)年陳蕃對徐孺子的禮儀一樣,徐孺下陳蕃之榻。那么我就只有勉力賦詩,來唱和才如謝眺一樣的主人。岸邊的積雪尚未完全融化,一叢叢梅花正盛開,但春天已然來到,百草正待破土而出。我要違背漁夫勸我歸隱,隨波逐流的告誡,從今以后我要向大鵬一樣向南高飛。
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賞析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大歷四年春,詩人離開岳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nèi))裴隱宅出發(fā)的。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登臨岳陽樓時寫下的一首詩作。在這首詩中洞庭湖之景氣勢澎湃,詩人以徐稚自比,更將裴使君比作陳蕃,表達了詩人對裴使君禮賢下士的贊美之情。
首聯(lián)描寫與洞庭湖闊大之景,次聯(lián)“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寫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禮賢下士的陳蕃,可知杜甫在岳陽的數(shù)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謝宣城指南北朝齊時的詩人謝眺。他文章清麗,擅長五言詩,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謝宣城之稱。杜甫在此處,把裴使君比為謝眺,甚為贊譽。“詩接”一語杜甫對裴使君詩歌的唱對。裴使君如此禮遇款待,一同登樓共賞湖光山色。此時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動。杜甫到岳陽對裴使君說,也是十分高興的。當(dāng)看到饑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給以溫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陽時得到了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安慰。故有“雪岸叢梅發(fā),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的詩唏。
最后兩句,歷來見仁見智。對“漁父問”的典故,凡讀過《屈原列傳》的人都會記得漁父勸說屈原“與世推移”“隨其流揚其波”的話。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是稱贊裴使君的,這應(yīng)該沒有疑義。稱贊的原因,我想絕不只是場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種動機,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樓遠眺。但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口不對心地妄加頌辭,恐怕不是杜甫一貫的為人處事的風(fēng)格。在江陵時,杜甫就曾多次稱頌過鎮(zhèn)守荊州的陽城郡王衛(wèi)伯玉??盡管衛(wèi)伯玉并不是科舉出身,也不懂詩詞歌賦,但他卻掌管著荊州的軍政大權(quán)。杜甫的稱贊其實是一種“感情投資”,希望以文詞上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博得衛(wèi)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續(xù)寫在成都時與嚴(yán)武相交的翻版故事?上У氖,衛(wèi)伯玉不是嚴(yán)武,杜甫的“示愛”在今天看來便成了一種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單相思。以此來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詩作的續(xù)篇。杜甫此時對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從詩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應(yīng)該對我杜甫這樣的大詩人禮遇、關(guān)照、撫慰甚至起用的。只是這樣的心思不能明言,畢竟與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對裴使君的為人還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詩的結(jié)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陳蕃那樣,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違背漁父的勸說,留在岳陽從此不再“與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換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禮加徐孺子”,那么我豈敢違背漁父的勸說,只好“與世推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跟著感覺走”,繼續(xù)無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沒有讀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領(lǐng)會了而裝作不知、不愿理睬,總之,杜甫很快離開了岳陽奔向衡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岳陽其實是杜甫的另一個傷心之地(只是傷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為他對留在岳陽本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離開岳陽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詩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滿與憤慨,這其中,恐怕也應(yīng)該分一點兒給岳陽及岳陽的裴使君吧。
【杜甫的詩詞全集 68首詩全集下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96595.html
相關(guān)閱讀:我倆就像這些春天的樹丫_詩歌鑒賞
……如果你能……_詩歌鑒賞
星_詩歌鑒賞
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原文及翻譯賞析
王充論衡?卷十九?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