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后漢書?劉永列傳原文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后漢書?劉永列傳原文及翻譯

后漢書?劉永列傳原文

劉永者,梁郡睢陽人,梁孝王八世孫也。傳國至父立。元始中,立與平帝外家衛(wèi)氏交通,為王莽所誅。

更始即位,永先詣洛陽,紹封為梁王,都睢陽。永聞更始政亂,遂據(jù)國起兵,以弟防為輔國大將軍,防弟少公御史大夫,封魯王。遂招諸豪杰沛人周建等,并署為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凡得二十八城。又遣使拜西防賊帥山陽佼?為橫行將軍。是時(shí),東海人董憲起兵據(jù)其郡,而張步亦定齊地。永遣使拜憲翼漢大將軍、步輔漢大將軍,與共連兵,遂專據(jù)東方。及更始敗,永自稱天子。

建武二年夏,光武遣虎牙大將軍蓋延等伐永。初,陳留人蘇茂為更始討難將軍,與朱鮪等守洛陽。鮪既降漢,茂亦歸命,光武因使茂與蓋延俱攻永。軍中不相能,茂遂反,殺淮陽太守,掠得數(shù)縣。據(jù)廣樂而臣于永。永以茂為大司馬、淮陽王。蓋延遂圍睢陽,數(shù)月,拔之,永將家屬走虞。虞人反,殺其母及妻子,永與麾下數(shù)十人奔譙。蘇茂。佼?、周建合軍救永,為蓋延所敗,茂奔還廣樂,?、建從永走保湖陵。

三年春,永遣使立張步為齊王,董憲為海西王。于是遣大司馬吳漢等圍蘇茂于廣樂,周建率眾救茂,茂、建戰(zhàn)敗,棄城復(fù)還湖陵,而睢陽人反城迎永。吳漢與蓋延等合軍圍之,城中食盡,永與茂、建走?。諸將追急,永將慶吾斬永首降,封吾為列侯。蘇茂、周建奔垂惠,共立永子紆為梁王。佼?還保西防。

四年秋,遣捕虜將軍馬武、騎都尉王霸圍紆、建于垂惠,蘇茂將五校兵救之,紆、建亦出兵與武等戰(zhàn),不克,而建兄子誦反,閉城門拒之。建、茂、紆等皆走,建于道死,茂奔下邳與董憲合,紆奔佼?。五年,遣驃騎大將軍杜茂攻佼?于西防,?與劉紆奔董憲。

時(shí),平狄將軍龐萌反叛,遂襲破蓋延,引兵與董憲連和,自號(hào)東平王,屯桃鄉(xiāng)之北。

后漢書?劉永列傳翻譯

劉永,梁郡睢陽人,梁孝王第八代孫。傳封爵到劉永的父親劉立。元始中,劉立與平帝外家衛(wèi)氏有往來,被王莽殺害。更始即位,劉永先到洛陽,被繼封為梁王,定都睢陽,劉永聽說更始政治混亂,于是據(jù)封邑起兵,以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劉防弟劉少公為御史大夫,封魯王。于是招集諸豪杰沛人周建等,同時(shí)代為將帥,攻下濟(jì)陰、山陽、沛、楚、淮陽、汝南,共得二十八城。又派遣使者拜西防賊帥山陽佼強(qiáng)為橫行將軍。這時(shí)東海人董憲起兵占據(jù)了東?,而張步也平定了齊地。劉永遣使拜董憲為翼漢大將軍,拜張步為輔漢大將軍,與他們共同連兵,于是就割據(jù)了東方。后來更始失敗,劉永就自稱為天子。

建武二年(26)夏,光武派遣虎牙大將軍蓋延等討伐劉永。起初,陳留人蘇茂為更始討難將軍,與朱鮪等守洛陽。朱鮪既降了漢,蘇茂也歸命光武,光武就派蘇茂與蓋延共同攻劉永,軍中不和睦,蘇茂就造**,殺了淮陽太守,掠得了幾個(gè)縣,占據(jù)廣樂而向劉永稱臣。劉永以蘇茂為大司馬、淮陽王。蓋延于是圍攻睢陽,數(shù)月,攻下睢陽,劉永帶著家屬逃走虞縣。虞人造**,殺了劉永的母親及妻子兒女,劉永與部下數(shù)十人逃奔譙縣。蘇茂、佼強(qiáng)、周建合軍救劉永,被蓋延打敗,蘇茂奔還廣樂,佼強(qiáng)、周建跟從劉永走保湖陵。建武三年春季,劉永遣使立張步為齊王、董憲為海西王。光武于是派遣大司馬吳漢等圍蘇茂于廣樂,周建率部眾救蘇茂,蘇茂、周建都被打敗,棄廣樂城再返回湖陵,而睢陽人又反過來舉城迎接劉永。吳漢與蓋延等合軍圍住睢陽,城中糧盡,劉永與蘇茂、周建逃到贊阝縣。諸將追得急,劉永將慶吾斬劉永首級(jí)投降,慶吾被封為列侯。蘇茂、周建逃奔垂惠,共立劉永兒子劉紆為梁王。佼強(qiáng)逃回西防自保。

建武四年(28)秋,光武派遣捕虜將軍馬武、騎都尉王霸包圍劉紆、周建于垂惠,蘇茂率五校兵往救,劉紆、周建也出兵與馬武等交戰(zhàn),不勝,而周建的侄子周誦造**,關(guān)閉城門抵抗。蘇茂、周建、劉紆都逃走,周建在路上死了,蘇茂逃奔到下邳與董憲合并,劉紆奔佼強(qiáng)。

建武五年,光武派遣驃騎大將軍杜茂攻佼強(qiáng)于西防,佼強(qiáng)與劉紆逃奔董憲。這時(shí)平狄將軍龐萌反叛,于是攻破蓋延,引兵與董憲聯(lián)和,自號(hào)東平王,屯兵在桃鄉(xiāng)的北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597937.html

相關(guān)閱讀:后漢書?列傳?鄧張徐張胡列傳原文及翻譯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四章原文及譯文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元稹《行宮》原文及翻譯賞析
等閑識(shí)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